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朝代正说 > 正说清朝十二王 > 详细内容
三大谜团:母殉?下嫁?猝死?
发布时间:2024/8/20  阅读次数:45  字体大小: 【】 【】【

三大谜团:母殉?下嫁?猝死?


在清朝王爷中,恐怕没有谁留下的千古谜团比多尔衮多:努尔哈赤死时,他的母亲阿巴亥是被逼殉死还是自尽?他担任摄政王,孝庄太后是否下嫁于他?他称“皇父摄政王”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是否太后下嫁的旁证?他一生多病,39岁猝死塞外的病因是什么?还有,他死后先是被追封为皇帝,为什么又在一夜之间被焚骨扬灰,成了死不足赦的罪人?这些谜团,至今扑朔迷离,给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生母殉葬之谜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乌拉那拉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四个妻子。她是海西乌拉部长满泰贝勒的女儿,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12岁嫁努尔哈赤。当时,努尔哈赤已43岁。两年后,大妃(大福晋)孟古姐姐叶赫那拉氏(皇太极之母)病逝,努尔哈赤很快立阿巴亥为大妃。她先后生下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后金天命五年(1620),努尔哈赤因阿巴亥倾心于大贝勒代善,与她愤而离异。但感情难以割舍,不久又与她复婚。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在返回盛京途中病危,速召阿巴亥。她立即乘船沿浑河而下,在船上与努尔哈赤相见。行至距盛京尚有40里的叆鸡堡,努尔哈赤病逝,遗体当夜急送盛京。努尔哈赤临终前,对阿巴亥仍充满眷恋。但她做梦也想不到,努尔哈赤撒手尘寰之日,也就是她死期来临之时。

关于阿巴亥的死,在清朝的官修史书中就有不同说法。

在成书最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阿巴亥被描绘成容貌艳丽,却心怀嫉妒的人,因此屡屡引起努尔哈赤不悦。努尔哈赤担心自己死后,阿巴亥会危害国家,所以,预先遗言给年长诸子,到时候必须令她殉死。就在努尔哈赤死去的第二天清晨,努尔哈赤年长诸子代善、皇太极等告诉阿巴亥,按照父亲遗言,她必须自尽,以便死后继续服侍他。当时,阿巴亥只有37岁,丰姿绰约,正值盛年。基于对人生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她百般支吾,不愿殉死。代善、皇太极坚持必须遵从先帝遗命。阿巴亥被逼无奈,只好盛装打扮,佩带珠宝饰物,请求诸贝勒善待两幼子多尔衮、多铎,随即在辰时(早晨7—9时)自尽。阿巴亥死时,阿济格22岁已经成年,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但这种有意丑化阿巴亥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因而有研究者推测,这部编写于清太宗时代的《实录》企图隐瞒历史上的某些真相。

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临终时,曾遗命由幼子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为摄政。但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支持皇太极登极。为确保多尔衮母亲不加反对,必须逼迫其自尽。还有一种说法,努尔哈赤并未确指继承人,但他曾明确宣布,日后将由掌管八旗的八和硕贝勒共同执政,并从中推举一名新汗。努尔哈赤死时,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各领一旗。其他和硕贝勒担心,在其母阿巴亥的支持下,他们三人联合在一起,力量会变得十分强大。因此,四位年长的和硕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才决定阿巴亥必须自尽。如果这种推测言之成理,阿巴亥应是被迫自尽的,并非遵照努尔哈赤的遗诏。所谓“遗诏”,纯属伪造。《实录》中有关阿巴亥的记述,也是无中生有。

此后,关于多尔衮生母的记载,在清朝官修史书《实录》中几经修改。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福临年幼,多尔衮总摄朝政,权势达到顶点,他追谥其母为“孝烈武皇后”,并配享太庙。他还命令编写本朝历史的史官,从《实录》中删除不利于其母的记载。然而,一旦多尔衮逝世,在诸王罗致他的诸多“罪状”中,就包括篡改历史、使其母配享太庙。随即,“孝烈武皇后”的谥号被追夺,并重新恢复了《实录》中已被删除的有关阿巴亥的内容。

最后,在乾隆年间编纂的《清太祖实录》的最后定本中,关于阿巴亥的死,做了新的解释:一是否定了努尔哈赤生前有遗嘱的说法,“上(指努尔哈赤)于国家政事,子孙遗训,平日皆预定告诫,临崩(死)不复言及”;一是对阿巴亥的死做了含糊其词的处理,只用了“以身殉焉”四个字。至于是被逼殉死,还是主动殉死,完全没有交代。但如此更改,难免有欲盖弥彰之嫌,说明阿巴亥的死,很可能是诸王矫诏,逼她殉死。

太后下嫁之谜

在北京东北方向大约120公里的清东陵,分别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以及他们的后妃。在陵区周围,一道长达20公里的“风水墙”将大大小小150多个陵墓紧紧地围了起来,给人一种生死不离的印象。然而,惟独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面。陵中安葬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大妃——庄妃,也就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和康熙帝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一生历经四个朝代,竭力辅佐两代幼主,受到清代皇室的尊崇。

孝庄太后是清东陵所有入葬者中辈分最高的一位。她为什么没有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在盛京的昭陵,而与自己的儿子、孙子葬在了一处?又为什么没有葬在东陵内,而是葬在陵园外?这些疑问,还关联着一个更大的谜团——“太后下嫁”公案。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是否成亲,二人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至今仍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疑案之一,而且是清史三大谜团(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中最聚讼纷纭的一个。

孝庄太后布木布泰(1613—1687),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蒙古贝勒寨桑的女儿。科尔沁蒙古是最早归附后金政权的蒙古部落之一。为了巩固这种政治联盟关系,寨桑采取联姻的手段先后将自己的妹妹和女儿嫁给了后金贵族。后金天命十年(1625),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为大福晋。9年后,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所以说,她们姑侄三个共侍一夫。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在盛京称帝。分封五宫后妃时,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位居西宫,她的姑姑哲哲位居中宫,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崇德三年(1638)正月,最受皇太极恩宠的宸妃生的皇八子夭折。无巧不成书,两天后庄妃生的皇九子福临呱呱落地,给悲痛中的皇太极以极大的安慰。福临即位后,尊她为皇太后。

关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民国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把太后下嫁多尔衮写得绘形绘色,说当时太后年纪尚轻,美冠后宫,性尤机智,担心多尔衮一手遮天,危及福临皇位,于是毅然下嫁多尔衮,宁肯牺牲一身,以成大业。此说一出,在民间不胫而走,以致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但因为缺乏充分的证据,对此说表示质疑的也大有人在。时至今日,关于“太后下嫁”依旧众说纷纭。

不妨把主张太后下嫁的一方作为正方,把否定这种说法的作为反方,将其正反两方的主要依据概括如下:

(1)清初抗清义士张煌言(张苍水)诗集中有一首七绝,叫做《建夷宫词》,中有四句: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正方认为,诗中明确提到太后下嫁,是一条最有力的证据。反方认为,努尔哈赤出自建州女真,《建夷宫词》把建州即满族称作“夷”,明显带有民族偏见。当时张苍水在江南拥南明抗清,与清朝势不两立,他的诗词对清廷极尽丑诋之能事,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是可能的,不能作为历史的证据。

(2)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父摄政王”。正方认为,“皇父摄政王”虽不是高一级爵位名称,却证明多尔衮已从福临的亲叔成为他的父亲。反方认为,古代君主尊臣,有“尚父”、“仲父”等说法,所以“皇父”虽有“父”字,并不能作为太后下嫁的确据。

(3)1964年刘文兴所撰《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提到,清末宣统年间,他的父亲刘启瑞受命翻检内阁库藏,曾看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于是奏报朝廷。正方认为,这是一条确凿证据。反方认为,拿不出太后下嫁诏书的实物,就不能认定“太后下嫁”。还有刘启瑞的老同事说,曾向刘问及此事,刘坦言为制造热点卖文谋得稿费。

(4)蒋良骐写的《东华录》一书中,引顺治八年(1651)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检举多尔衮生前“谋篡大位”奏疏中,有“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语。正方认为,这是多尔衮与太后成婚的隐讳说法。反方则称,多尔衮因公也好,因私也好,都有入宫与太后商量的可能,不能因此说明太后下嫁。

(5)孝庄太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没有与皇太极合葬在盛京昭陵,而是葬在河北遵化的东陵。正方认为,太后因下嫁之故,心有愧怍,与亡夫无颜相见地下,所以与儿子福临葬到一处。反方认为,太宗昭陵,已有孝端皇后合葬。第二后另葬别处,在清代就有不少,如顺治帝的孝惠后、雍正帝的孝圣后(乾隆帝生母)、嘉庆帝的孝和后、道光帝的孝静后、咸丰帝的孝贞后、孝钦后(即慈禧太后)等,都没有与丈夫合葬,而是各随己意择定葬地,为什么孝庄太后不能以遗言自指葬地呢?所以不能因此把这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

(6)满洲早期曾流行兄死弟娶其嫂的旧俗。正方认为,孝庄太后中年丧偶,春花秋月,嫁给年龄相仿的多尔衮,以嫂嫁弟,顺理成章。反方认为,存在弟妻其嫂的风俗,不等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其嫂。这完全是两回事。

还有人指出,联系多尔衮身后遭到清算一事,不难破解“太后下嫁”的疑团。如果太后确实下嫁了多尔衮,在多尔衮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谁敢出来陷害他?换句话说,如果多尔衮确实娶了孝庄太后,他就成了顺治帝的继父。顺治帝如此丑诋继父,不就等于承认自己曾经认贼作父吗?

争执归争执,事到如今,“太后下嫁”之案的真相依旧笼罩在重重迷雾中。归根结底,执论双方都缺乏充分的证据,谁也说服不了谁。“太后下嫁”因此成为影响广泛、争论不休、为后人所痴迷、为影视所热衷的千古之谜。

塞外猝死之谜多尔衮摄政7年后突然死去,关于他的死因,官方史书记载含糊。

满族早先是娴于骑马射箭的民族。贵族酷好放鹰围猎,一则游乐,一则习武,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多尔衮从小也乐此不疲。顺治元年(1644),一群日本人乘船遇险,漂流到今图门江口一带,辗转来到北京,居留一年之久,被清政府礼送回国。在他们的报告《鞑靼(dádá)漂流记》中写到:“在北京,有一次我们亲眼看到九王子(多尔衮)出城打猎,后面跟随着很多人马,带上很多大鹰,足有一千多只,实在是太多了。”多尔衮每年多次出猎,有时在郊区,有时往塞外。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不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

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39岁。

多尔衮正值壮年,因何而死?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体弱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一度病情加剧,以致在小皇帝面前跪拜都很困难,所以特别恩准他免于跪拜。即便疾病缠身,多尔衮仍日理万机,始终兢兢业业。他一再谕令臣下,奏章务求简明扼要,不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所以体弱神疲,是由于关外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

其二,精神创伤。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多铎的两位福晋)坚持一同殉死;接着两位嫂子即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相继而亡。这对体弱多病的多尔衮来说,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冥冥中总感觉灾祸的降临。不久,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又因天花去世。亲人们接二连三死去,犹如巨大的阴影,笼罩在多尔衮心头,他终日闷闷不乐,病情加剧。

其三,纵欲过度。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尔衮这样的旷世奇才也不例外。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在成群的佳丽中,值得一提的有3个人:

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桑噶尔寨贝勒的女儿。后金天命九年(1624)她与多尔衮成婚时,多尔衮只有13岁。顺治六年博尔济吉特氏逝世。他们相濡以沫,在一起生活了25年,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多尔衮去世,博尔济吉特氏又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次年追封被夺。

五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的女儿。原是肃亲王豪格的福晋。豪格被幽禁而死,多尔衮把她迎进王府,成为自己的王妃。

六妃李氏,朝鲜人,朝鲜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即朝鲜义顺公主。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在迎娶豪格遗孀的同时,又派亲信去朝鲜选美,结果16岁的李氏被选中。多尔衮亲自前往迎娶,未举行任何仪式,就迫不及待地与李氏在连山成婚。不久,多尔衮就撒手尘寰。

多尔衮妻妾成群,仍不满足,还四处搜访美女,曾命八旗选美女送入王府,又曾从新归附的蒙古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纵欲过度,久病缠身,这成为他猝死的又一个原因。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