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国专题 > 民国历史导读 > 详细内容
08章 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唐绍仪
发布时间:2024/8/20  阅读次数:42  字体大小: 【】 【】【

08章 汪精卫,陈公博,周佛海,唐绍仪


汪精卫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字季新,号精卫,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现属佛山市),有人把他称为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早年是革命分子,在中日战争期间因有与日本合作的事实,被多数中国人视为汉奸。

中华民国成立前

1901年参加科举考试,以广州府县第一名考取秀才。1904年和胡汉民等人一起考取赴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的公费留学生。1905年7月参加广东人的留学生组织“兴中会”。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部长。曾任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编辑,开始使用《山海经》中“精卫”作笔名。1906年以两百多学生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1907年开始随孙中山游走越南、马来亚等南洋各地,在马来亚的槟城结识了华侨富商陈耕基的女儿陈璧君。

1910年,为了回击梁启超等保皇党讥讽同盟会领袖是“远距离革命家”,挽回民众对革命党的信心,汪精卫、黄复生、陈璧君等谋刺清廷高官,行前《致南洋同志书》中说:“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3月31日在北京后海银锭桥埋设炸弹刺摄政王载沣时被人发现,后事泄被捕,狱中赋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由于清廷不想让汪、黄杀身成仁以唤起民众,他们被判终身监禁。1911年11月6日,辛亥革命之后,汪、黄被释放。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

汪精卫获释后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9月和陈璧君结婚后,赴法国留学。1913年“二次革命”开始后被孙中山急召回国。革命失败后亡命法国,入法国里昂大学攻读社会学,其间拒绝了袁世凯对他回国任高级顾问的邀请。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回国参加“三次革命”。

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部长。1925年2月为临终的孙中山起草了“总理遗嘱”,孙中山一字未改。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成立,汪精卫以全票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继续执行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11月23日国民党右派戴季陶、林森等召开“西山会议”,反对汪精卫左倾。1926年4月1日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汪重申联俄联共三大政策。5月11日,中山舰事件之后,由于和蒋介石的政见分歧,汪精卫离开广州前往法国马赛。

蒋介石掌权后开始北伐。由于其独裁作风,国民党内大量人邀请汪精卫回国。1927年2月汪乘火车回国,途经苏联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回国后就任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反对蒋的排共建议,坚持容共。4月5日和共产党领袖陈独秀发表《国共两党领袖汪兆铭、陈独秀联合宣言》。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表讲话,痛斥蒋介石的武力清党行为,表示“反共即是反革命”,蒋介石南京成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是为宁汉分裂。共产国际代表罗易派人送《五月紧急指示》给中共中央,要其“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由各界工农代表取而代之”,也给汪精卫看过。7月13日中共公开发表宣言退出国民党。7月15日,汪精卫召开紧急会议,通过《统一本党政策案》,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军队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停止职务。8月1日共产党发动八一南昌起义。8月8日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开始大肆逮捕处死共产党人,实行武力分共。8月14日蒋介石下野,宁汉合流。9月,桂系军人和西山会议派掌握南京政府,汪精卫下野。10月,汪精卫到广东否定南京政府。11月,蒋介石回到上海,邀汪精卫北上。12月11日,共产党在叶挺、叶剑英的领导下发动广州起义。12月16日汪精卫辞职赴法国。

1929年汪精卫回国,参加反对第一次蒋桂战争胜利后日益独裁的蒋介石。1930年8月7日中原大战期间在北京召开“中国国民党党部扩大会议”。由于张学良的东北军挺蒋而造成反蒋阵营失败,1931年1月1日,汪精卫在天津宣布下野。2月,蒋介石关押胡汉民。5月27日,粤、桂等反蒋各派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汪精卫出任领袖。9月初,广州政府开始北伐,然而几天后九一八事变爆发,粤、宁合流,合组以孙科为首的政府,蒋下野,汪在野。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之际,孙科辞职,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汪在抗战初期抗日态度坚决。汪迁都洛阳,积极备战。然而由于指挥不动蒋的人马,只好请蒋出山指挥军队,自己主政。7月17日日军进攻热河,汪因为指挥不动张学良抗日宣布辞职,前往欧洲。1933年,由于民众的呼声,蒋请汪回国主持抗战。汪要求张学良先辞职,蒋说服张学良去欧洲考察,3月汪回国复职。此后汪精卫主张对日和平交涉,得到蒋介石的支持。5月31日,何应钦与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天津塘沽举行会谈,共同签订了《塘沽协定》。这个卖国的协定引发人们对汪精卫与何应钦等的谴责。

1935年1月22日,日本外务大臣广田弘毅表示对中国“不威胁、不侵略”的政策,汪精卫认为有谈判的空间。但由于国民党主战派的反对,汪精卫于8月8日表示辞职,后在蒋介石的强力挽留下复职。11月1日国民党的四届六中全会上,汪精卫被军人孙凤鸣击中三枪造成重伤,被救后前往欧洲疗养。之后主和派的外交部副部长唐有壬又遭暗杀,国民党内部的对日和解派开始凋零,对日强硬派成为主流。汪精卫与胡汉民等早期孙中山的核心干部失势后,蒋介石独揽大权,在西安事变之后其声望更是达到顶峰。汪精卫回国,但并未担任职务。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汪精卫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但是汪精卫认为中国当时仍然没有与日本一战的资本与能力,主张“和平运动”。

1938年8、9月间,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与日本首相近卫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谈判,日方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支持汪精卫搞和平运动。12月19日汪精卫假道云南前往河内。12月22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第三次对华声明,表示不要求领土,不要求赔款,归还外国租界,撤销治外法权等。 12月29日汪精卫发出《致中央常务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书》和“艳电”(29日电报代码为“艳”),电文称: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然而由于近卫内阁几天后突然辞职,以及云南军阀龙云没有如约支持汪精卫,汪的和平运动归于失败。

1939年初,汪精卫和他身边的人在河内多次遇刺,日本派人将汪营救至上海。1940年3月20日在南京组建日本扶持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汪精卫政权,取消华北的王克敏和长江下游的梁鸿志的伪政府。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最高国防会议主席。1943年5月31日汪精卫曾经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名义,参与由日本主导的大东亚会议。年底,汪精卫的健康恶化,1944年3月赴日治疗。11月10日病逝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汪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被日本人弄死,有人说是被国民党特务毒死的),汪精卫死前曾写过一首《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遗体葬于南京梅花山。

1946年1月21日国民党政府将汪坟炸毁。1994年墓地原址建了一个汪精卫跪像[1],1997年拆除。

身后评价

中日战争期间,由于汪精公开投奔日本,接受日本扶植成立“汪精卫政权”的事实,被大多数抱著抗战决心的中国同胞视为汉奸的典型。中国胜利后,国民政府与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在政治、教育各方面加以批判。因此直至今日(2005年),汪精卫就等于汉奸的印象仍深植人心。然而,在汪精卫投奔日本的事实背后,其动机与目的是否和卖国求荣的汉奸一致,仍然有待历史研究的厘清。

汪精卫一生前段部分,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为己志,行刺摄政王载沣。当时的丹心浩气,足以和荆轲比拟。

孙中山逝世后,西山会议派试图在国民党内除去共产党的势力,后来蒋中正武力清党,欲彻底铲除共产党人,汪精卫却坚持孙中山的联俄容共和平路线,造成了宁汉分裂。而当共产党人开始武装反抗之际,汪精卫亦即当机立断进行扫荡。由这些作为,有一些人认为显示汪精卫有某种“尚和平,顾大局”的思想哲学;亦有人认为,这显示了汪精卫的善变性格。

至于汪精卫公开投奔日本成立南京国民政府的事实,今日甚难考究其真正的想法如何。关于汪精卫与其南京政府的实像和功过,仍然有待更多深入的历史探索。

正面评价

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国军节节败退,汪精卫可能认为战不可胜,坚持战斗既无外援,且将导致全局性的毁灭,因而忍辱负重,刻意屈从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以便进行其“一面合作、一面对抗”的隐性抗战策略。汪精卫领导南京伪政府期间,曾逐步在日本军队侵占区借日军之势收回各地租界,包括日本租界。

有论者认为,人的行为受其人格所驱使,一生中的所做所为有其脉络可循。一个在年轻时视专制腐败的满清为仇寇的热血青年,壮年时又如何能摇身一变,心甘情愿成为更加暴虐无道的敌国附庸?亦有人假设汪精卫确曾走不成功便成仁的险路,而且最后成功了,身后评价可能会赞扬他甘冒汉奸骂名,忍辱成就丰功伟业,与卧薪尝胆的句践复国相当。

负面评价

汪精卫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在华的侵略活动起了积极的配合作用。在军事上,大量策反了国军,尤其是游击部队和杂牌军,组织“伪军”,多次进行清乡,汪精卫自兼清乡委员会主任,打击其统治区的地下抗日武装,使得日军可以抽身进行其他战役。在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协助日军对沦陷区的搜刮。譬如在1943年1月在上海强迫实施储藏物资的全面登记,并对棉纱棉布进行强制性收买,以供日军之需。在思想教育上,汪精卫在学校推广与日媾和的理念,美化日本侵略,发动“新国民运动”,从思想上削弱民众的反日情绪。另外,汪精卫承认满洲国、德王的蒙疆自治政府等日本人的傀儡政府,被及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出卖中国的领土的不可饶恕的严重罪行。


陈公博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4月12日),广东南海人,中国民国时期政治人物。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抗战开始后随汪精卫任南京政府立法院长,是汪政府内第二号人物。汪精卫死后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抗战胜利后流亡日本,最后被捕解回中国,审讯后被枪决。

陈公博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曾为广西提督,后罢官居于广州。陈于广州出生,1917年于广州法政专校毕业,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五四运动时接受各种新思潮。1920年于北大毕业,回广州后开始接受社会主义,创办了宣传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群报》。1920年陈独秀受聘到广州,与陈公博、谭平山等组成共产党广州支部。1921年中共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陈公博代表广州出席。1922年,陈与共产党关系破裂,宣布退党,并出洋到美国留学。

1925年陈公博于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广州。即被国民党内左派延揽,加入国民党。受廖仲恺、汪精卫的重视,先后任党部书记,国民政府广东省工农厅长。1926年国民党第二届全国大会上党选中央执行委员,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北伐开始后,作为蒋介石随员北上。宁汉分裂时支持武汉的汪精卫。宁汉合流后到广州,联合张发奎驱走李济深,准备迎接汪主事。之后共产党发动广州暴动,陈公博等受各方责难,于1927年12月逃到香港。

1928年陈到上海,出版各种书刊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各种主张,成为国民党内改组派的宣导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谋求和解,蒋介石及汪精卫再度合作,汪任行政院长,陈亦任国民政府民众训练部、实业部长等职。1936年2月,汪辞去行政院长,陈亦辞职。

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汪精卫与日本暗中交涉谈判,于1940年3月到南京,成立其与日本合作的“国民政府”。陈公博初时对汪的投日有所保留,最后却选择追随,任南京汪政府的首任立法院长,后兼上海市长。1944年汪往日本治病,陈公博任代“国民政府”主席。汪死后,兼任行政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45年初,日本败局已定,陈亦开始透过军统向重庆暗通款曲,故意包庇军统的行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国无条件投降。陈公博宣布解散南京政府。最初陈还望能得到重庆接受,但最终逃亡日本,试图在当地隐姓埋名。中国政府发出对陈公博的通缉令,并在南京受降后即向日本提出引渡要求。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无法保护陈公博,只能将其交出。陈被押回中国,交由军统看管。1946年4月在苏州狮子口的江苏高等法院受审,以通谋敌国罪成立,处以死刑。4月12日行刑枪决,尸体葬于上海公墓。


周佛海周佛海(1897年-1948年2月28日),湖南沅陵人,本名周福海,为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大代表,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被视为近代的汉奸。

周佛海早年留学日本,曾经留学于第七高等学校,并且于此时接触共产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以日本代表出席;之后回日本完成学业并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1924年,周佛海退出中国共产党,而加入中国国民党。

但是周佛海在宁汉分裂时是支持武汉政府的,他曾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蒋介石清党后周佛海改投靠蒋介石。日中战争爆发后周佛海又出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 这段期间周佛海与汪精卫有所接触。周佛海当时“见国际上对中国除了道义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同情以外,-没有实际的援助,同时中国的国力,当时也赶不及日本,所以我自己对抗战也-没有信心”,于是与汪精卫夫妇于1938年投向日本。

1940年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陈公博与周佛海分别出任行政院的正副院长而拥有权力。周佛海另外兼任财政部长、中央储备银行总裁-、上海市长、上海保安司令、物资统制委员会委员长。汪精卫死后,周佛海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长。周佛海虽然在南京国民政府屡次出任要职,但是周佛海于其自述中都表示他本人其实是在傀儡政权的位子上全力争取占领区人民的利益,而且他也于1943年透过戴笠、杜月笙等人连络重庆国民政府要求“戴罪立功”。不过,后来史学家从过去沦陷区的市民回忆及从他的日记、财产记录发现,他在成立中央储备银行之后,强行要求沦陷区的人民以二兑一的价钱从市民手上强行兑换重庆发行的法币,再利用得来的法币出外购买,从中获利。

1945年终战后南京国民政府解散,周佛海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后在舆论压力下被捕并被判处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死于南京狱中。年五十一岁。有一子为周幼海。


唐绍仪唐绍仪(1859年—1938年),1908年避清帝溥仪讳,改名绍怡,1912年复名,字少川,广东中山人。

14岁被清廷选为童生送美国留学,考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1989年后历任津海关道、外务部右待郎、沪宁京汉铁路总办、邮传部左待郎、尚书、奉天省巡抚等职。其间曾被清政府指派为中英西藏问题谈判全权大臣,签订《续订藏印条约》,确定了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

1911年12月,唐充任袁世凯内阁的全权代表,参加南北议和。1912年3月袁世凯窃得临时大总统后,唐被委为第一任国务总理,并在此时加入同盟会,思想转趋革命。从此,袁对唐的再现表示不满,多方设法剥夺其权力,终于是年6月,唐毅然辞去国务总理职务。

1917年,参加孙中山在广州组织的护法军政府,任财政部长。1931年3月兼任中山模范县县长,颇有政绩。

首先倡议将唐家湾辟为中山港,设立海关,定为无税口岸,轮船可直达海外。并整修道路,疏通河道,兴办农林渔业,发展教育,兴办学校。

民国21年,隐居上海福开森路(今武康路)18号寓所,以搜购古瓷,玩赏消闲。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欲利用他建立傀儡政权,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刺死。

唐绍仪遇刺后,国民党元老认为没有掌握唐绍仪失节确证而将其杀害,大为不满。蒋介石下令付治丧费5000元,并将唐绍仪生平事迹存付国史馆,以平息风波。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