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皇帝列传 > 清太宗全传 > 详细内容
4.1节 大清皇帝第一人
发布时间:2024/8/9  阅读次数:41  字体大小: 【】 【】【

4.1节 大清皇帝第一人


一、上尊号称帝

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征察哈尔大军携林丹汗的后妃及其子额哲凯旋回沈。强悍的察哈尔部从此灭亡,难以驾驭的漠南蒙古终归统一,这是皇太极取得的又一巨大成就。数年前,与明朝交好的朝鲜“称弟纳贡”,三大敌国如今只剩下惟一的明朝,整个形势使后金变得光彩夺目,前程似锦。还有一件大喜事,简直使皇太极和他的诸贝勒大臣欣喜欲狂:这次出征意外地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在皇太极看来,它同平服林丹汗同样是有重大意义。照他们解释,传国玉玺落入太宗之手,意味着“天命”归金,上天已经允许太宗为天下命世之君。因此诸贝勒大臣为获得这件国宝,纷纷上表恭贺欢呼。于是一个新的意念产生了:后金国汗上皇帝的尊号,顺天应人,即皇帝宝座。

十二月,诸贝勒大臣做出决议,命文馆儒臣希福、刚林、罗硕,礼部启心郎祁充格代表他们给太宗上尊号:“今察哈尔汗的太子投降了,又获得了历代皇帝传国的玉玺,天助的象征已经出现,请汗应‘天命’,定尊号。”太宗说:“现在,周围诸国虽然投降,又获得玉玺,但大业未成。成大业前,若先受尊号,恐怕天以为非。比如我考虑晋升某一个贤者,若这人不等晋升,便妄自尊大,那么我就认为不对。”去年,诸贝勒大臣曾劝太宗即皇帝位,他本人没有同意,这次又明言谢绝。诸贝勒大臣反复上奏,太宗仍旧不同意。他的侄儿礼部承政萨哈廉看破了他的心事,便再派希福、刚林、罗硕、祁充格向太宗报告说:“汗不受尊号,过失全在我们诸贝勒,因为我们不修养各自身心,不为汗主尽忠信,不行仁义,所以请汗上尊号,汗拒绝不受。如果说贝勒全是忠信,那么莽古尔泰、德格类二贝勒为何犯上作乱呢?现在,诸贝勒都表示立誓言做出保证,修身谨慎行事,以尽臣道,汗受尊号,才是恰当的。如今,获得玉玺,诸部归服,天意已明。如果不知天命,不受尊号,恐怕天反倒为非。”太宗听了这番话,十分高兴,称赞说:“萨哈廉这样启发,我心里高兴。这话一是为我,二是也为先父创立的基业。诸贝勒如能各修其身,那时我再考虑是不是受尊号。”《汉译〈满文旧档〉》,158页。

太宗并非一定不受尊号,他担心诸贝勒是否真心诚意,拥戴他在称号上更上一层楼。三年后,他在一次训诫群臣的讲话中才说出当时的想法。他说:“昔尔等欲上朕尊号时,朕深知尔等所行如此,是以固辞不受,谓国中有心怀嫉妒的不良之人,尔等皆以身任之,以为断无此事,于是始受尊号。”《东华录》,崇德三年七月。太宗的这个心事当即就被聪明的萨哈廉给说破,他马上改变主意,表示可以考虑。但他还不放心,还要征求汉官们的意见。当天晚上,他令希福、刚林、罗硕集合汉官,传达他的谕旨:“诸贝勒说要定尊号,但我认为大业未成,天象不明,受尊号未必合适,所以我真心拒绝。”汉官鲍承先、宁完我、范文程、罗绣锦、梁正大、齐国儒、杨方兴等劝说:人要随从天象行事,获得玉玺,各处归服,人心归顺,这本来就是天意,合人心,受尊号,定国政,是非常恰当的。

第二天,萨哈廉立刻召集诸贝勒,说:各贝勒都立誓言,各修自身,给汗上尊号。诸贝勒闻听此言,很快把自己的誓词写成书面报告,送交太宗审阅。他将每个人的誓词看了一遍,指示说:“大贝勒(代善)年老了,可免去立誓,萨哈廉正在病中,等病好了,再立誓。其他诸贝勒的誓词中,不要写以前没有悖逆的话,要立誓今后以忠信为生,勤于政事,保证不向闲散无权的大臣、自己的部属和妻子谈论国家机密政事,如有心怀恶意,言不由衷,也应遭谴责,难免有死祸,即使如此,我也是很痛惜的。”代善心绪不安地说:“汗考虑我年老,恐怕我触犯誓词而死,这是对我的恩爱。但我若不与诸贝勒一起立誓,怎么能吃得下一碗饭呢?怎能安居呢?如果汗不让我参与政事,我能违背汗的意思吗?我不愿免去我的立誓。虽然我愚笨、健忘,但我立了誓言,就会把国家政事拴在心上,不会被汗谴责。”太宗说:“如果应该让你参与政事,怎能把你抛在一边?我是念你年老,才劝你免誓。你愿意和诸贝勒一块儿立誓,那就立吧。”

十二月二十八日,诸贝勒各将自己的誓词重新改过,一齐焚香下跪,先由代善对天宣读誓词:从今以后,若不公正为生,像莽古尔泰、德格类那样做坏事,天地以为非,我代善将遭殃死去;

如果对汗不尽忠竭力,心口不一,天地知道,我代善遭殃死去;

平时,无论哪个子侄做出像莽古尔泰、德格类那样的坏事,我代善听到而不报告给汗,我代善遭殃死去;

如果把与汗共议的秘密的话向自己的妻子和其他闲人透露,天地以我代善为非,遭殃死去;

如果我代善对当汗的弟弟竭力尽忠为生,那么天地眷顾,寿命延长。

其他各贝勒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豪格(萨哈廉因病免誓)等都宣读了类似誓词,然后举火烧毁《汉译〈满文旧档〉》,158~161页。。立誓的这些人,都是太宗的哥哥、弟弟、侄儿和自己的长子,他们都手握重兵,能征惯战,把持全国的军政大权,这不能不使太宗对他们怀有疑虑,存有戒心。让他们立誓的目的,就是使这些人向至高无上的天表明自己对现实的一个态度,同意太宗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一代封建王朝。

正好外藩诸贝勒赶到盛京,他们也要求太宗上尊号,朝廷内外都想到一块去了。他们联合起来,再次恳求太宗即皇帝位。太宗说:既然你们都同心定尊号,还有朝鲜王作为兄弟,应与他共议,外藩诸贝勒有没来的,也需要知道。诸贝勒一听,太宗已经同意了他们的请求,都高兴地回家去了。

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二十二日,外藩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齐聚沈阳,朝见太宗,联合请上尊号。几天后,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等各率所属官员请求上尊号。四月五日,内外诸贝勒、满洲、蒙古、汉官联合请上尊号,文武群臣百余人分次排列太宗面前,其中多尔衮代表满洲捧满字表文、土谢图济农巴达礼(奥巴之子)代表蒙古捧蒙古字表文、孔有德代表汉官捧汉字表文,分别率群臣跪读表文。这种类似戏剧的场面,形象地显示出太宗上尊号已得到东北各民族的承认,它也标志着这个以满族为核心,又有汉、蒙封建主参加的联合政权正式确立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太宗以“顺天应人”的姿态,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权力的顶峰。他说:“尔诸贝勒大臣等,以朕安内攘外,大业洊臻,宜受尊号,两年以来,合辞劝进,至再至三,朕惟恐上无以当天心,下无以孚民志,故未俞允,今重违尔等意,勉从群议。朕思既受尊号,当益加乾惕,忧国勤民,有所不逮,惟天佑助之。”《东华录》,天聪十年四月。众贝勒文武群臣个个欢欣鼓舞,仪式举行完毕而退。

二、国号大清

从天聪十年四月开始,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改元崇德元年,定国号大清。

给一个政权命名新的国号,不仅标志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开始,秦汉以降,中经魏、两晋南北朝、隋、唐、辽、宋、金、元直到明、清,由这些王朝顺序所表示的历史进程,一方面说明中国历史悠久;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经过多次改朝换代。一个新王朝名号的出现,并不单单是名称的改变,它包含着政权在诞生中所遇到的种种波折。历代统治者总炫耀自己为“命世之君,创制显庸”的丰功伟绩,“不肯因袭前代”赵翼:《廿二史札记》。,必定换上一个新的名号,作为自己的政权的象征。因此,历代国号总要经过慎重选择而后确定,赋予它某种含义。有的以“发祥地”或以历史故地命名,如周、汉,而南北朝时期各朝多以历史故地命名;有的以爵邑封号,如魏(曹操封魏王)、隋(杨坚封隋国公);有的取文字的含义,如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明(源出“明教”,取“光明”之义);还有的以当地特殊物产名为国号,如辽(镔铁)、金吴晗:《朱元璋传》,1965年版。;个别的也有因袭前代名号,用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如刘渊本匈奴人,因其祖先归顺了汉朝,便自称是汉朝的后裔,冒姓刘氏,建国时以汉为国号,如此等等。

清朝国号的来源较历代王朝复杂,有一个演变过程。清源出建州女真,前代女真人曾建金国,因此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时,沿用与宋对峙的金国名号,称“大金”,也称后金,借以与前代金国相区别。但明末清初,从太宗开始,特别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统治者对于其先世原本隶属于明朝管辖的建州女真各部,都概予否认,讳莫如深。例如,天聪五年(1631年)太宗率兵攻打锦州,致书明将祖大寿:“尔国(指明朝)君臣惟以宋朝故事为鉴,亦无一言复我。尔明主(指明朝皇帝)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宋代深受金国的祸乱,汉人对女真人积怨很深。为避免汉人对女真的疑虑,从太宗以后,都矢口否认自己与宋代女真人的联系。天聪九年,太宗给他的父亲修《太祖武皇帝实录》,捏造“满洲”为国名,并下令禁止用“诸申”(即女真旧号)称呼族名,居然说诸申“与我国无涉”,今后一律称“满洲”《清太宗实录》,卷25,29页。。经此一改,连本族女真的名字也给改掉了,而国家也以“满洲”命名。

在更改名称前,太宗和他父亲并不讳言“大金”、女真等名号。如,天命十一年,太宗给袁崇焕的信都自称“金国汗”;天聪四年,太宗发布征明檄文首称“金国汗谕官军人等知悉”。从太祖建金国到太宗改名前,称后金国号达二十一年之久。改名后,则把以前文献中有关“金国汗”的字样统统更为“大满洲国皇帝”。但毕竟改的还不够彻底,仍有遗漏之处,像修筑盛京城时,抚近门上的大金字样,以及辽阳的喇嘛坟、大石桥的娘娘庙碑、东京城(辽阳)上的匾额,都有大金的国号,未及涂改,而留于后世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分册,卷52。。到太宗即皇帝位时,废金国号,改用大清新名。对于清号来源,清朝实录及各种官书都没作任何说明,后人则有种种解释。有的从文义上释为“扫清廓清”之义,有的说,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清”为号陈述:《哈喇契丹说》,载《历史研究》,1956(2)。。其实,“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但是,太宗之所以坚持更定国号,是因为金曾激起汉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称金可以减少他们对它继续扩张势力的阻挠。再则,这时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来的金朝最多统治半个中国,太宗要建立全中国的一统天下,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国号为大清,它是太宗改元重定国号的又一动机金梁:《光宣小记》。。所以,这次更定国号,是一次政权建设的发展,是制度的革新,也是夺取更大胜利的动员。

太宗重建国号大清,开辟了清朝历史的新纪元。换句话说,清朝的历史应当从这里开始,太宗是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第一人。他在清史中是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清朝一统天下的真正开创者。虽然他和努尔哈赤都没有进关做全国的最高统治者,而仅在关外度过了自己戎马一生,但两人确有很大不同。努尔哈赤起自建州女真的一个小部落,他名为明朝地方官,实则是女真的一个小酋长。他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统一女真各部,推动和加速了女真社会的进步,使各分散的部落迅速走向联盟,进而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政权——大金。纵观努尔哈赤的一生,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民族领袖来活动的。他的业绩及其所建金国,在整个清朝历史这一出壮烈的多幕剧中,所占的场面只能是序幕。他所起的作用,就是把帷幕拉开,并装填了自己的内容。努尔哈赤作为清朝前身历史的首创者是当之无愧的,而太宗则居于清朝历史开创者的地位。他在位十七年,特别是建元崇德前后到去世,全面地,而且极为迅速地发展了他先父的未竟事业,在一切方面都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前辈。他统一整个东北,首次降服一向与明朝保持深厚友好关系的朝鲜,征服察哈尔,统一漠南蒙古,促使漠北蒙古行“九白之贡”。他所占有的疆域将近半个中国,使清政权牢固地立于既广大又丰足的根据地之上。他所建筑的政权完全具备了国家的规模,尤其是他吸收汉人和蒙古人参加,实行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联合执政,扩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从而改变了努尔哈赤时代的单一的满族执政的民族政权性质,变为几个民族联合的政权。这为有清一代的长远统治树立了楷模。因此,太宗是真正的一代国主,他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领来活动的。他创立的国家——清政权及其基本国策为后代子孙所奉行;他建的国号大清一直沿用到近代。

三、庄严的即位仪式

皇帝即位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重大的一项政治活动。特别是开国皇帝建国称帝,意义尤其重大,它标志着一个新政权的诞生和开始。所以封建统治者把这一活动看得异常神圣,总是要举行一系列庄严而复杂的仪式,向人们显示他的“君权神授”。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清太宗把这一天作为他即皇帝位的吉日。按照礼仪规定,首先祭告天地。在此之前,他斋戒三天。到十一日这天,晨光熹微,他穿戴一新,骑上骏马,在百官的簇拥下,前往天坛祭告天地。天坛设于德盛门外,太宗还没到跟前,就远远地下马站立,恭候一旁。他微微抬起头,朝四周瞥了一眼:这是一个宽敞的略呈长方形的场地,天坛就设在正中央,四面设有台阶。坛上安放一张香案,上铺黄绫缎,设“上帝”神位,前面摆放香炉。诸贝勒大臣和百官分东西列于天坛两侧,为首的是太宗的哥哥大贝勒代善,以下是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豪格、阿巴泰、阿济格、杜度等诸兄弟子侄,接着是额驸扬古利、固山额真谭泰、宗室拜尹图、叶克舒、叶臣、阿山、伊尔登、达尔汉,再往下便是蒙古八固山额真、六部大臣、都元帅孔有德、总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马光远;外藩蒙古有察哈尔部、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敖汉部、奈曼部、巴林部、土默特部、扎鲁特部、四子部、阿鲁科尔沁部、翁牛特部、喀喇车哩克部、喀喇沁部、乌喇特部等十六部共四十九名贝勒,还有满洲、蒙古、汉人文武百官都按各旗排列。朝鲜的两名使臣也参加了庆典。场内依次遍插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旗各色旗帜,编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面。在百官的内外,沿场地四周布列数层八旗兵,束装肃立。整个场地,庄严、肃穆。太宗看到这一切,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此刻,天色大亮,东方出现一片霞光。导引官满洲、汉人各一名来到太宗面前,引领他来到坛前,拾阶而上,面向“上帝”神位站立。赞礼官高呼:“上香!”太宗在案前跪下。从导引官手中接过香,连上三次。接着,仍按上面程序,分别把帛和装满酒的爵恭敬地放到香案上。敬献完毕,读祝官手捧祝文登坛,面向西北跪下,高声诵读祝文。其文曰:“惟丙子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满洲国皇帝、臣皇太极敢昭告于皇天后土之神曰:臣以眇躬,嗣位以来,常思置器之重,时深履薄之虞,夜寐夙兴,兢兢业业,十年于此,幸赖皇穹降佑,克兴祖、父基业,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远拓疆土。今内外臣民,谬推臣功,合称尊号,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为敌国,尊号不可遽称,固辞弗获,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窃思恩泽未布,生民未安,凉德怀惭,益深乾惕,优惟帝心昭鉴,永佑家邦。臣不胜惶悚之至,谨以奏闻。”《清太宗实录》,卷28,19页。这篇祝文,向“上帝”报告他十年所取得的巨大功业,请求批准他即皇帝位,以此来表明他是“命世之君”,有权统治全国。

宣读完祝文,太宗和百官依次入座,他先饮酒,吃祭品,然后分给百官,并当场吃掉。根据古礼规定,祭天地都用“生太牢”(生肉之类),祭毕,将生肉分给臣属,带回家煮熟食用。太宗认为人类早已吃熟食,而祭祀还用生肉,是对天地的污亵。因此他改革这一古礼,规定此后祭祀一律改用熟食品,仪式一结束,当场吃掉。

仪式的第二项内容,是在大政殿举行“受尊号”礼。殿内正中放一把金交椅,周围摆放御用的一套新制作的仪仗,朱红色油漆放出耀眼的光泽,显得十分华贵、威严。仪式一开始,导引官引太宗经大殿正面拾阶登殿,入坐金交椅,百官仍分左右两班站立。这时,乐声大作,赞礼官高呼:“跪!叩!”百官向太宗行叩首礼。赞礼官又呼:“跪!”百官随口令刚跪下,多尔衮与科尔沁贝勒巴达礼、多铎与豪格双双从左边班列中站出;与此同时,岳托与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杜度与孔有德双双从右边班列中站出,他们每两人合捧一枚皇帝御用之宝,上前跪献给太宗。他们代表了这个政权统治下的满、汉、蒙古及其他少数民族,把象征着皇帝权威的御用之宝交给太宗,就表示把国家的最高权力授予了他,完全承认他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献宝之后,满、汉、蒙古各一名代表,手捧本民族文字的表文,站立殿东侧,依次宣读,对太宗赞颂一番。读完,又是一次叩头礼。礼毕,在殿前立一鹄,命善射者较射,优胜的有赏。即位仪式到此最后完成,立时鼓乐一齐吹打。太宗在鼓乐声中,含笑步出大政殿,排列仪仗,乘舆回宫。当天,太宗在大政殿举行盛大宴会,欢庆即皇帝位礼成。

次日,太宗率百官来到太庙追尊祖先。从始祖、高祖、曾祖,到祖父,都尊奉为王,而奉父亲努尔哈赤为皇帝,上了一大串尊号,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其陵园称福陵。尊奉母亲为皇后。此外,还给已故功臣追封美称。

四月二十三日,太宗大封他的臣属,先封他的诸兄弟子侄:大贝勒代善位列第一,封为和硕礼亲王、贝勒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多铎为和硕豫亲王、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岳托为和硕成亲王,阿济格低一级,为多罗武英郡王,杜度以下再低一级,为多罗安平贝勒、阿巴泰为多罗饶余贝勒,按以上等级,分赐银两。外藩蒙古贝勒也按亲王、郡王等级分别敕封。二十七日,敕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时称“三顺王”,是汉官中最高的封号。他们的部下也都论功封赏。

清太宗即位典礼,从全部礼仪的形式上看,基本上是仿照汉制礼仪,但在内容上已带有满族生活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太宗自始至终坚持满、汉、蒙古三位一体,推选他们的代表给他上尊号,同时又以满、汉、蒙古三种文字书写表文,这反映了清太宗是多么重视各民族的巩固的联合!这种做法,是历代王朝所不曾有过的事。汉族封建统治者不管是新建王朝,还是后世子孙继承皇位,都摒弃少数民族于宫墙之外,即使如辽、金、元这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又多取排斥汉族的政策。太宗一反他们的片面做法,极为重视满族同汉、蒙古等民族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他立国的一块基石。即位典礼是这一方针的又一次生动的体现。顺便指出,这次即位典礼,前后持续二十余天,耗费了大量的钱物。从仪式所需的各种设备,到皇帝、百官制作的礼服、仪仗;从各色祭品,到赏给诸贝勒及百官的银两物品,所费银两不下十余万!不言而喻,太宗和他的家族及百官从即位活动中得到的欢乐,恰是建筑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