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顺治微行到了琉璃厂,巧遇一群江南名士,双方畅谈阔议,聊得甚是投机,于是便 寻了一家酒肆酣饮了起来。结账的时候方法论。医学哲学的研究古已有之。法国拉美特 利等为近代,顺治才发现,谁都没带钱……
赤墙碧瓦的报国寺坐落在宣武门下斜街,因为庙里生长着两棵枝繁叶茂遥相对应的 古老双松,故又称“古双松寺”,据说始建于辽金时期呢。
山门洞开着,一片参天古松掩映着院子里大大小小数十间殿堂僧舍。这里并不清静, 悠悠的钟声和不绝的木鱼声伴着熙熙攘攘的香客们的嘈杂声以及商贩的叫卖声,合成了 一曲不太和谐的交响曲。
报国寺果然热闹。正中是一座斗拱飞檐覆着绿色琉璃瓦的大雄宝殿,阵阵的木鱼声 正是从那里传出来的。殿门前站着几名灰袍庙祝,他们主要并不是负责接待络绎不绝的 香客,而是负责管理着庙门前那一块人来人住笑语喧哗的市场,因为这可是寺里的一大 宗收人呀。
因为位于前门大街上的闹市区,不知什么时候报国寺门前的这块空地变成了市场。 算命看相的、耍猴斗鸡的、卖狗皮膏药的、卖冰糖葫芦的、卖杂七杂八小玩意儿的小商 贩们操着南腔北调在地上摆着摊子,卖麻、辣、酸、甜各色风味小吃的店铺也比比皆是。 到了年节,还有耍龙的和唱大戏的到这儿来卖艺,庙祝们对热闹的集市很是开心,每天 清扫场地,免费送茶送水,跟坐商和行商收些管理费,庙里的日子就好过多喽。
报国寺名声在外,门前市场的繁华热闹几乎可以与开封的大相国寺、南京的夫子庙 相媲美了,人们逛完了天桥,便顺着前门大街一直往西,到了宣武门也就是到了报国寺 了。
不用说,那几个衣着鲜光、油头粉面的肯定是京城富家子弟,他们的身后跟着一群 躬腰屈膝的奴才,有的提着鸟笼子,有的提着食盒子,正指手划脚地朝人堆里走。
这一边,有十来个八旗兵,虽没佩着刀剑,可他们的腰里却鼓蓬蓬的,显然家伙藏 在里面。为首的那位看似个小头目,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袍,虽然是旧的却很干净, 头戴貂帽,脚蹬黑筒皮马靴,手里把玩着一柄折扇。嘿,这妆扮有些不文不武,不伦不 类的,不过这人却很开心,左手拿着一只刚出锅的糖葫芦,张口就要咬。
“皇……黄爷,您悠着点儿,小心烫着。”奇怪,一个年轻轻的马弁开口竟是娘娘 腔。幸好这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地方并没人注意他们。
“去!朕……我知道了,再多嘴割了你的舌头。”福临对吴良辅一瞪眼,小心翼翼 地咬了一口,又甜又酸又脆又香,真好吃!
在闹市的一隅倒有个僻静之处,这里是书肆,既有摆地摊卖书的,也有摆在长条桌 上卖古玩、字画的,还有卖眼镜、烟筒、茶叶以及一些日用杂物的,可谓闹中取静,别 有一番景致。自然,经常光顾这里的大多是读书人了。再往后几十年,这儿就是别具特 色的一条文化街——琉璃厂了。
几位读书人手持摺扇慢步走过来。当中一人一袭雪青色长袍,外罩狐皮马甲,举止 很是潇洒,更有一张面若冠玉的脸庞。他便是昆山才子徐元文。他左边的穿深兰色长袍 身材稍高一些的是湖广才子熊赐履,他右边的穿暗红长袍胖墩墩的是齐鲁才子王渔洋。 他三人同住在宣武门南边的会馆里,由于志趣相投又都才华横溢,惺惺相借,不几日便 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了。今天,他三人是慕名而来报国寺外的书肆逛逛。
这里的书肆在明代就出现了。据记:“京师市各时间:朝前市者,大明门之左右, 日日市,古居贾者也;……城隍庙市,月朔、望、念五日,车粥孝坊,西逮庙墀庑,列 肆三里。图籍之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匝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珠玉、 珍错、绫绢之日滇、粤、闽、楚、吴、越者集。……”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门 外(指琉璃厂门外)隙地,博戏聚焉,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 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遍笙歌,宝马香 车游士女。……”
“果然不俗!想不到在这熙熙攘攘的街市里,还有这一方净士,你们闻闻,这幅字 画很香哩!”徐元文说着就朝一间书铺走,这里面卖的大多是字画、碑帖和金石文玩等, 既有商周的铜鼎,也有唐宋的名瓷,仔细鉴赏定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宝玩。
“走走,咱们今儿个是来添置文房四宝的,前面有一间铺子叫文萃苑,咱们不妨前 去看看。”王渔洋拉着徐元文就往前走,徐元文有些恋恋不舍,嘴里还念叨着:“这些 字画中肯定有不少名家的真迹,待会儿我还要来细细观赏。”
“且慢,元文你看看,这是否是赵子昂的真迹?”熊赐履从后面拉住了徐元文的衣 袖,指着挂着的一幅八骏图,那马画得昂首嘶风,很是精神。
“你们俩这前拉后扯,我这袍子可受不了啦!”徐元文笑着拨开了王渔洋的手,又 用折扇轻轻敲着熊赐履的肩膀,悄声说道:“这些马画得倒也神俊,可再仔细一瞧却有 欠缺之处,恐怕是幅赝品。”
店主见这几个读书人小声嘀咕,便笑脸相迎:“几位相公气度不凡,想必是行家, 本店虽不大,但好东西却不少,真心想买您得仔细看看,来,来,里边请!”
“多谢了,我们几位不过随便看看,不耽误您做生意了!”徐元文双手抱拳向店家 致歉,不经意间却发现了一只被擦拭得亮闪闪的宣德炉,金灿灿的,小巧别致,上面还 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徐元文眼睛一亮:“老板,这只宣德炉什么价?若价格合适我便买 下。”
“这个……”白白胖胖的店老板嘿嘿笑了两声:“相公果然是慧眼,一眼就相中了 这只鼎炉。只不过您来迟了一步,眼下这炉子已经有了买主,您就是给个天价咱也不卖。 做买卖得讲个信誉,先来后到,对不起,得罪您了。”
“看不出,你倒还真是个本分的商人。若我这位朋友愿意出高出你老买主几倍的价 钱你也不干?嘿嘿,人人都说无商不奸,这话到这儿行不通了。”熊赐履在一旁打着哈 哈。
“几位看样子是江南文士,又通情达理,饱学诗书,你们就别为难我了。实不相 瞒,”店主压低了声音:“这宣德炉是为一位女客准备的,她前后来了好几回了,一来 二去的,敝人就看出这女子精于鉴赏,对古玩字画很内行。比方说,小店门前挂着的那 幅八骏图,人家愣是没正眼看过,她早就看出那是件赝品!”
熊赐履听得睁大了眼睛:“乖乖隆的咚,今日若是这位女客在此,小生我不是要出 洋相了吗?如此说来她倒是位奇女子了,敢问她姓甚名谁?相貌如何?”
“怎么,你不服气便罢了,还好意思问人家女子的相貌?当心我写信告诉嫂夫人— —”王渔洋朝熊赐履睐着眼睛,调侃道。
“你们俩呀,有事回会馆去说行不行?既如此,君子不夺人之所爱,我等告辞了!” 徐元文朝熊、王二人一努嘴,三人并肩出了小店。
“哎,元文兄,我就琢磨不透,能与你一样有那么高鉴赏水平的女子会是谁呢?兄 弟你是个风华正茂的俊书生,那位女子也必定是位风华绝代的俏佳人。”熊赐履边走边 说边沉思。
“啧啧,就你这样子,就听人家店主的一句话就分了心,那明年的春闱你还考不考 了?”
“这与春闱又有何干?”熊赐履满不在乎:“我既已决定要出仕,自会全力以赴的。 只是,如今与徐兄、王兄一同赴京赶考,只怕愚兄要落在你二人之后呀。不过,只要不 是名落孙山,便也没什么可忧虑的。”
“熊兄过谦了。我辈读书人只是顺应天意,丁酉顺天,江南两案,朝廷执法如山, 求贤之意颇诚,我辈有缘一起为朝廷效力,还分什么先后呢?唉,时不我待,有时我真 为白白浪费的几年光荫而惋惜呀。”
“这下不就好了吗?皇上明年要为天下统一特开恩科,咱们也算是时来运转了,从 此便一心一意做了太平盛世的贤臣,造福苍生,也不枉此一生了。”王渔洋也大发感慨, 声音不觉提高了些。
“嘘——咱们此番雄心勃勃地把打算赡宫折桂,可不能如此招摇呀。旁人若听了, 倒觉得咱们一介书生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徐元文左右看看,小声提醒着他俩。
“徐兄你也太多心了。你看这书肆里,熙来攘往的不都是些读书人吗?他们想必也 与咱一样在为科举做些准备,咱们是不约而同吧。”
三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家饭庄门前,白墙碧瓦朱漆大门,门媚上三个烫金 大字格外醒目:“隆盛轩”。
徐元文三人相视一笑,抬脚便进了隆盛轩。说起来,位于宣武门外北截胡同的这家 饭庄在京师士大夫中很有名气哩。按照清初满汉分居北京内外城的规定,宣武城南主要 是流寓京官和士人们聚居的地方,故而四周有大批的官宅和会馆,而隆盛轩恰恰位于宣 武城南,渐渐的便成了专做京师士大夫生意的饭庄了。虽说是饭庄,但隆盛轩又颇具文 雅之风,这里轩窗雅洁,壁悬楹联,另辟有茶室,闹中有静,茶点酒菜很适合南方士人 的口味,故而,隆盛轩实际上成了京师远近闻名的士大夫的“公共食堂和茶馆”了。在 道光年间,隆盛轩更名为“广和居”,名气更大了,当然这是后话。
“三位相公里面请——!”小跑堂的肩上搭着一条白手巾,显得干净利落,热情地 将三人让到了一处临窗的桌子前,又忙着彻茶倒水。紫砂的茶壶茶具,散发着一股淡淡 的乡土气息,徐元文三人默默地品着茶,一时无语。
“这位爷,请问您吃些什么?”小跑堂的又招呼旁边一桌的客人了。这位看来是旗 人的小头目,穿着装束并不起眼,但面若冠玉,一双眼睛格外有神采,浓黑的眉毛和浓 黑的胡须使他增添了不少男子汉的威严。这位气度不凡的青年就是刚刚在大街上吃糖葫 芦的少年天子福临。今儿一早给皇太后请了安之后,福临便带着吴良辅和御前侍卫耿昭 忠、费扬古等人悄悄溜出了西华门。前门天桥那一带热闹是热闹,可太嘈杂,再说那里 晚上去更妙,于是福临便来到了报国寺的书肆逛逛,果然大开眼界。
福临刚刚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隆盛轩里的陈设,所以并没有回答店小二的问话。
“这位爷,小的听您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不知这肴撰皆南味的隆盛轩里的菜肴合 不合您的口胃。这么着,您若要吃那天福楼的吊炉鸭子、宝华春的熏鸡熏肚片,还有那 一品香饽饽铺的奶油花糕,您只管吩付一声,小的立马出去给您买。”
“我这还没开口呢,你倒说了一大箩。如果要吃那天福楼的烤鸭,我干吗往这儿 跑?”
“这……爷说的有理。”小跑堂的嘻嘻一笑,露出一对虎牙。“爷稍等片刻,小的 立马把本店上好的酒菜给您端来!”
“且慢,小二,您怎知我爱吃什么?”福临对这个口齿伶俐的店小二产生了好感, 偏偏要为难他。
“嘿嘿!小的但听爷吩咐。”
“你说说看,那里挂的一幅楹连说的是什么意思?”
福临用手一指,店小二随口念了起来:“‘十斗酒依金谷罚,一盘春煮玉延肥。’ 爷,这是取元人萨雁门集中语称颂本店的名撰糖蒸山药的。要不先给您来一盘尝尝?”
“唔,看不出你还略通文墨。”
“哪里,耳濡目染吧,让爷见笑了。”
这边,徐元文他们三人也早已打开了话匣子。
“哎,今儿个我做东,你们俩点菜吧。”徐元文家境殷实,比熊、王二人条件好得 多。熊赐履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贫寒却也非富族。当年张献忠杀进湖广,熊赐履 全家十数人被乱军所杀,只他和母亲侥幸活命,从此家道中衰,母子相依为命。出生于 昆山世家大族的徐元文自然知道熊赐履清贫而又清高的生活窘境,每次小聚差不多都是 他做东。熊赐履深知徐元文的好意,一来二去的便也习意为常了。
“咱们来一盘‘江豆腐’?有道是‘江家豆腐伊家面,一人离筵便不鲜。’”
“赐履兄,你已经够瘦的,光吃豆腐怎么成?反正是元文兄做东,咱们也来些解馋 的。对,再来一盘‘潘鱼’和一盘‘胡鸭’。”
“说来令人感慨万分,这隆盛轩的许多名菜都是以来此进餐的京官士人的名字命名 的。有朝一日,不知会不会出现以你我兄弟们的名字为名的菜肴?”
“哈哈,元文兄,你的野心可不小哇!你最喜欢吃什么?让我想想——”王渔洋大 声嚷嚷起来:“对了,你最爱吃螃蟹是吧?放心,有朝一日你入阁拜相,这隆盛轩里保 准又多了一道美味‘徐螃蟹’!哈哈!”
“瞎扯,难不成有人爱吃甲鱼,便有菜名叫‘×乌龟’?”徐元文被王渔洋的话也 逗乐了,三人开怀大笑。
“三位公子好开心哪!听口音你们是南方人士,专门进京赶考来的?”福临撇下了 一桌的菜肴,笑咪咪地走到了这边,正巧还有一个空位,他便问道:“我不请自到,可 以坐下说话吗?”
“请!”徐元文上上下下打量着这位满族军官。看样子他不过二十来岁,但他的语 气和神态自有一股子威严和风度,似乎与他的年纪不太相符。不管怎么说,来人很文雅, 落落大方,不油滑也不骄矜,比平日里常见的那些个前呼后拥的满洲贵胄要谦恭有度。 徐元文和熊赐履以及王渔洋忙客气地点着头,欠身相迎。
“啊,先容我自报家门。我姓黄,山西人士,此番来京帮家父做一宗小买卖。有幸 与三位文士相会,真是有缘哪。本人粗通文墨,才疏学浅,但对于饱学之士心中敬佩之 至,所以请恕冒昧。”福临煞有其事地胡说一通,京片子里夹杂着一些山西方言味,说 得不伦不类的,一旁的吴良辅他们听了只管捂着嘴巴乐。
“这样吧,咱们边吃边谈,将那桌子上的菜都端过来吧?不然凉了就不好吃了。”
徐元文二人未置可否,福临已经招了手,不一会店小二便上了一桌子的菜肴。
“有上好的竹叶青吗?俺喝家乡的酒下去才顺当。噢,不知三位文士可喝得习惯? 你们江南人大多喝味儿淡的米酒、黄酒,也是,若头脑喝得晕晕乎乎的还怎么做文章呢? 小二,再抱几坛米酒来!”
见来客口口声声地称自己为文士,徐元文朝熊赐履看了一眼,欠身说道:“这位 黄……”唉,他只说姓黄,该怎么称呼呢?看年纪又比自己小一些,徐元文犹豫了一下: “黄大人,在下只是一介儒生,我三人相约是进京赶考的,至于能不能金榜题名成为文 士,还不一定呢。”
“是这样,那太好啦!”福临眼睛发亮:“我们一见如故,岂不是极有缘分?你们 就喊我黄弟好了。”
“什么?皇帝?”熊赐履手中的筷子一抖,有些吃惊。
“我本姓黄,论年纪又比你们小一些,称我为小弟不是很合适吗?各位大哥,咱们 先干两杯!”福临心中好笑,觉得跟这些书呆子称兄道弟的很好玩。
“在下湖广熊赐履先干为敬!”
“好,爽快!”
“在下昆山徐元文不胜酒力,以茶代酒吧。”
“在下是齐鲁王渔洋……”
福临对熊和王点着头,频频举杯,眼睛却紧盯着徐元文,突然问道:“顾亭林是你 什么人?”
徐元文一怔,脸上有些不悦,心里说,我舅父之名如雷贯耳,也是你可以直呼其名 的吗?
“黄弟,徐公子正是顾生先的亲外甥!”熊赐履喜欢喝酒却不胜酒力,此时已经有 几分醉意,话也多了。
“既是这样,你舅父亭林先生答应你出仕吗?”福临认真地问道,一双晶亮的眸子 定定地看着徐元文。
徐元文不能不回答,他无法避开对方那几乎可以洞穿一切的目光。
“人各有志。这些年来大清国如旭日东升,若我汉人再一心向着南明就太过愚腐了。 我辈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可谓满腹经纶,而大清国不日即可收复云贵,荡平海寇,一统 天下。若谈到疗疮痍,安天下,非孔孟程朱圣道不可。所以——”
“好,简直太好啦!”不等徐元文把话说完,福临竟兴奋地抓住了他的手摇了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后治国平天下的事正要依靠你们汉人呢。”
“怎么,黄弟你不是汉人?是了,你穿的是八旗戎装,真是怪了。”熊赐履大惊小 怪地嚷嚷起来了。
“这个……”福临一时也没辄了,是呀,今天为什么要穿这身满族人的衣袍呢?唉!
“回各位爷的话,我们黄爷跟旗人沾点儿亲,所以也入了旗籍了。”
吴良辅好意地为福临解围,谁知他说的柔柔的娘娘腔更让徐元文他们心中疑惑。
“哟,我说这位大师,敢情您没走错地儿吧?喏,顺着门前的大街往东走再拐个弯, 那才是您该去的地方。”店小二一声响亮的吆喝,吸引了福临等人的目光。
“阿弥陀佛!贫僧刚从报国寺出来,路经隆盛轩,还不兴进来喝杯茶?”老和尚白 胖胖,笑模笑样的,慈眉善目,令人倍增好感。
“嘻!隆盛轩今儿个宾客如云,连大师也进来捧场了。得,您里面请!”店小二很 会做生意,嘴里吆喝着,忙不迭收拾整齐了一张空桌子。
“师父,您请坐这儿吧!”耿昭忠面带惊喜之色,上前施礼:“请问大师法号,宝 刹何处?”
老和尚没有回答,环顾左右,喃喃自语着:“论数,贫僧今日当遇贵人,果不其然, 这店里一片富贵之气,善哉善哉!”他的声音不大,但却很清晰,当他的目光与福临相 遇的一刹那间,福临仿佛是被魔法定住了似的,呆呆地看着和尚,灵魂似已出了壳。
“哎,元文兄,这位师父我认出来了,是海会寺的主持憨璞大师,前几日我专门去 了海会寺一趟,为母亲大人的病占卜凶吉,当时就是憨师父给我算的卦。”
“海会寺的住持?”福临心里一动,心里说,这必定是缘分了,我还没来得及去拜 会他,他却找上门来了。怪事,礼佛吃斋能这么灵验,这么让人顷心吗?海会寺的香火 日盛一日,求医问药、占卜凶吉的人几乎踏破了山门,佛教真的有这么大的法力?
“这位年轻人,贫僧见你眉宇间气概不凡,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过你眉宇间另 有一股阴晦之气,如果你不能超过自我的话,事情就很难说了。”
福临又是一呆,有些迷惑地看着老和尚。
老和尚直盯着福临解释说:“老袖观居士气概,有我佛普度众生之志,但我佛如此 宏愿,亦非一蹴而就,须得靠居心一心一意弘扬佛法,晓谕众生,方可使世界脱离苦海, 同登乐土。方今尘世妖孽猖獗,正气不张,在此污泥浊水之中,居士年纪轻轻能成就此 番大业,实属大不易,此乃吉人天相呀。但天下之事,纷杂浩繁,岂能有一人做完?故 老袖奉劝居士一句,红尘俗世,皆身外之物,居士千万不要看得太重,否则就躲不过轮 回之苦了。”
福临点着头,似有所悟。半眯才问了一句:“大师之言,弟子茅塞顿开。弟子尚有 一事相问,不知这天下承平之日何时到来?”
老和尚哈哈一笑,声若洪钟,聚在隆盛轩里吃酒饮茶的学士们纷纷围拢了过来,个 个面露惊喜之色。能在这里巧遇海会寺的高僧,百闻不如一见,憨和尚果然智慧圆通, 道行高深。这些学子儒生,尽管满腹经伦,但每当面对不可预知的、又无法左右的命运 时,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有时也难免求助于神灵,指点迷津。此刻他们都以虔诚而恭 敬的神态看着老和尚,因为这位满洲小军官的问题也正是他们这些读书人最关心的事情。
“阿弥陀佛!人心思定已不可逆转,西南与东南边睡不日即可收复,天下一统指日 可待。也许东南海上的不平还要持续一段时日,但也无防大局。老袖看各位都是饱学之 人,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善哉善哉!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之事正需要你们读 书人相助,奋发努力吧,老衲愿你们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谢师父吉言!”“谢大师指教!”
和尚一席话喜煞了这些莘莘学子们,他们之中像徐元文这样出身世家大族、富甲一 方的人毕竟为数不多,更多的是与熊赐履境况相同的贫寒之士,贫士出仕,唯有科举呀。
“这下子我就心安理得了!”一位看上去已不太年轻的老儒生大发感慨:“天下一 统乃大势所趋,人心思定,足见大清已是天命所归。丁酉顺天、江南两案,朝廷执法如 山,求贤之意颇诚。我辈读书人,自当顺应天意呀。”
“正是!”熊赐履快人快语,一扫往常性情过于严毅的道学劲儿:“我原也担心科 场承明末之滥筋,弊端百出。今年顺天科场一案,李振邺、张我朴授首,人心大快;江 南科场弊端已发,朝廷也定能查个水落石出,严惩不贷。皇上英明有为,乃我辈儒生的 洪福呀。但愿天下科举铨选一扫积弊,杜绝弊端,我辈出头之日必将指日可待!”
“哈哈哈哈!”福临的眼睛里倏然闪出两道喜悦的光亮,欢快之情溢于言表,随即 爆发了一阵爽朗的大笑:“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们这些有治国平天下抱负的儒生必将成 为大清的俊杰、栋梁、有用之材!哈哈哈!”
说起科场舞弊之事,众人的话就多了,同为读书人,学而优则仕,谁对此不关心呢?
“皇上明睿,远见万里。科场之弊诚然可恶,理应严明法纪,时加匡正。但凡吸弓 队才,自古以来,从无以斧钺刑杖随其后的道理。”一位中年儒生言谈之中似有些不平, 他相貌清瘦,眉宇间带着淡淡的忧郁,鼻梁的左侧有一颗黑痣,很是显眼。
“承恩兄,事情既已发生,一切都不可挽回了,但愿从此以后科举选官能够公开公 平,杜绝任何的徇私舞弊。”徐元文与鼻翼旁长着黑痣的神情忧郁的中年男士算是同乡 了。这人是江苏常熟人,名孙承恩,其弟孙肠是江南科场舞弊案的受牵连者,被遣戍边 外,并且连累了全家人。
“铨选之政纵然堪称清平,但能免贿赂,不能免人情,科举亦然。考官贿买关节, 大于法纪,自要绳之以法,但何必牵连甚广?同为科场舞弊,显然朝廷对江南一案的惩 处要比对顺天一案的惩处严厉了许多倍,这又是为何呢?如今屡兴大狱,治罪甚于大逆, 无辜受牵连者求天不应,入地无门,是不是有些过分了?”孙承恩的眼圈红了,声音有 些哽咽。
福临正在兴头上,刚刚听了几位儒生对朝廷对他本人的赞美之辞,心中不免洋洋自 得。可这个“有痣”青年却当众大诉其苦,莫非他有苦衷?
福临扬扬浓眉,想说什么,又竭力忍住了。也好,难得听到这些逆耳之言,索性沉 住气吧。若这个有痣儒生说的太离谱了,待会儿再抓他不迟!
“唉,承恩兄你弟弟孙肠兄是受牵连的一个,这无辜受冤的还多着呢。那桐城才子 方章钺的父亲还在朝中做官,就因为与主考大人同姓,朝廷就认定他们必定是同宗,这 就犯了大罪!而且还使其它几名考取的举人也遭了牵连,他们的父母兄弟全部被流放到 了宁古塔!这事想起来真让人后怕呀!若是我辈有人参加了丁西科举,那今天还能坐在 这里吃酒闲谈吗?所以承恩兄,你就想开一些吧。”
孙承恩一脸的苦笑:“突遭厄运,家道中衰,若要重振家业,重竖我兄弟二人在江 南的名望,便只有科举入仕了。但愿皇上圣明,替天行道,还我孙氏家门的清白!”
福临听明白了,这个孙承恩心中虽有不满,但对我大清并无二心,也算是个可用之 材,且看他的真才实学如何吧。
“还有吴兆赛,他的结局更令人惋惜。响当当的江南才子,千不该万不该落得个如 此结局呀!”儒生中又有一人发出了哀叹。
“哼哼。看来这些个儒生多来自江南,他们以朝廷对江南科场舞弊一案的处置颇有 不满。朕就是要借机煞一煞你们江南文人的威风!不要一个个学那归庄顾怪,枉有满腹 经伦!其实,这尤侗、吴兆赛,还有那方章钺,还有眼前的这位孙肠的哥哥孙承恩,只 要你们能够正视现实,将来难免不会没有出头之日!让你们吃吃苦头也好,你们这些个 江南才子有时候也太狂妄了!”
福临渐渐陷入了沉思,他自己心里当然再明白不过了,他对江南科场一案的确是从 重惩处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当然有自己的想法。先说南闱的两名主考官方犹和钱开 宗吧,临行前皇上专门召见面谕,令其“敬慎秉公”,而方、犹二人是阳奉阴违,违谕 坏法。对此等主考若不予以严办,今后天下巨子谁会遵旨?若都拿皇帝的御旨当做儿戏, 这天下岂不乱了套啦?
到了顺治十四年的时候,眼见得清人入主中原已坐稳了江山,少年天子治国有术, 倡言“满汉一家”,令广大汉人士子刮目相看,从仿惶苦闷中解脱出来,决心脱胎换骨 为新朝效力,于是大江南北老少儒生纷纷埋头苦读圣贤书,制艺八股文章,期望以科举 致仕而出人头地,耀祖光宗。然而跃跃欲试的儒生们却时运不济,遭遇到了震惊一时的 丁西科场案。这年秋天,南北两地开科取士,称南闱和北闱。在放榜之后,北闱士子鼓 噪大闹,扯破了榜文。南闱士子更是群情激愤,怒不可遏,社会鼓荡。
先是由北方的无名氏写了一本《万金记》,万即南闱主考官方犹之姓去掉上面一点, 金即南闱另一主考官钱开宗之姓去掉右部,来揭露方钱二人弄权科场,大捞油水的内幕, 一时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在江宁书肆十分畅销,舆论哗然。长洲尤西堂侗(即尤侗)又 作了一部《钧天乐》,也是讲考试行贿买通关节之事,此书在京师传得满城风雨。当时, “尤侗、汤传楹高才不第,隐姓名为沈白、杨雪,描写主考何图,尽态极妍,三鼎甲贾 斯文、程不识、魏无知,亦穷形尽相”,“上震怒,遂是有狱”。
对才子尤侗,顺治帝一向很赏识,常在宫中吟颂他讽刺当朝弊政和表现百姓疾苦的 《煮粥行》。顺治极其佩服尤侗的文采,称其为“真才子”。他甚至把尤侗的其它许多 诗文也谱成曲,时常令乐工们弹唱,品悟诗文意趣。顺治对尤侗、归庄等人的作品甚为 宽容,此类讥刺当朝的诗文若在后朝或前朝,作者必杀无疑。是故当人盛赞年轻的顺治 帝的开明之举:“乐府流传入禁廷,月明一面唱珑玲。词人不坐青邱祸,老退闲书贝叶 经。”其中的“青邱祸”系指前朝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大臣高启的一首诗而将其杀死的 字祸旧事,而这种事情若发生在稍后的乾隆朝,还不知要株连到多少人呢。
文字之狱,是明清史上普遍而又独有的特征。当苍颌造字的时候,他或许不会想到 本应造福于苍生的文字竟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吧?当然,罪不在苍颌,不过,当苍颌的 在天之灵看到由他创造的文字给后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灾难、血光之时,他会不会深 深后悔呢?所幸,大清的少年天子顺治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这种悲剧在他在位的时期 基本上没有发生过,这岂不是汉族士人的一大幸事?
须知,明末清初之际,江南一带有不少汉族士大夫在思想上甚至在行动上坚决反清, 最典型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三位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 羲了。正如《清史稿》中所写的那样:“天命既定,遗臣逸士,犹不惜九死一生,以图 再造。及事不成,虽浮海入山,而回天之志,终不少衰,……呼号奔走,逐坠日以终其 身,至老死不变,何其壮欤!”
江南一带由于受明末东林党、复社的流风遗韵的影响,文人士大夫们始终不肯与大 清合作,若是当朝天子认真追究起来,那么满朝文武中还能有那么多的汉人大学士和汉 官吗?还能有现在的徐元文、熊赐履等人在京城里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的情形吗?
身为帝王,贵为天子,顺治帝竟把骂自己骂得狗血喷头的归庄、尤侗等人的诗文谱 成乐曲,佐食下咽,这难到不体现了少年天子的博大胸襟和非凡的气度吗?这对那些饱 学而又清高的江南文士不是一个福音吗?所以,徐元文、熊赐履们不再犹豫,不再“执 迷不悟”了。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生活和境遇才比他们的父辈们要优裕得多,而他们的 才华和能力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从而博得个青史留名,岂不是善哉?
顺治帝宽厚待士的种种做法在朝中的汉官们最为清楚。比如王崇尚、王熙这俩父子 便亲身体验过。父子同朝为官,平日里又备受皇上的赏识,这父子俩也就更加尽心竭力、 勤于供职了。可是老虎也有打吨的时候呀,有那么一回,竟差一点送了两父子的命!
那是发生在北闱与南闱两个科举大案之后不久的事情,当时在朝的汉宫多半受到了 牵连,就是与此案无关的官员也是人人自危,转眼间便觉矮了三尺,当然那些满洲的王 公大臣和大学士们就更加得意洋洋了。
屋漏偏遇连阴雨。有一次退朝时,王熙父子竟不约而同地对朝鲜使臣垂头而泣,泪 容悲戚,大失朝仪,被当日的纠仪给事中任克博参了一本!
这还了得?任克博奏称王熙父子“心里念念不忘故明,分明有叛逆形迹”!
对此,王熙父子只得认罪,承认是“情不自禁”,因为当时朝鲜使节一时疏忽竟穿 着前明的朝服来上朝,令王熙父子触景生情,黯然神伤!
可是,就汉臣而言,思故明者便为不忠,不思故明者便为忠吗?这个念头在少年天 子的脑海中闪过,他当即便有了主张,只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惶恐不安的王熙父子, 微微一笑:“身为明巨而不思明者,必非忠臣!朕岂不明此理?起去!”
只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令在场的汉官们欷歔不已,王熙父子更是激动得热泪盈 眶:多么宽容圣明的君主呀!
既是如此,顺治为什么又要严惩南闱一案中的众多士人呢?主要是南闱之弊,影响 太坏,流传太广,不予严惩,难平民愤和士心。江南一带,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物华 天宝,非其它地区所能相比。自大清开科取士之后,每一次会试的状元。榜眼、探花, 多为江浙才子所得。包括顺治十八年在内,顺治朝前后共举行了八次会试殿试,其中, 吕宫、邹忠倚、孙承恩、徐元文、马世俊五名状元是江苏人,史大成是浙江人,只有傅 以渐、刘马壮两名状元是山东、湖北人。八名榜眼中,江苏有两名;八名探花里,江苏 省有四名,浙江有四名,还不包括在朝的大学士,九卿总督、巡抚等汉宫,他们也多系 江浙人士。因此,如果科场弊端太重,真才得不到选拔,势必使朝廷难觅良才,而那些 怀才不遇的士人难免滋生不满和对抗情绪,甚至诋毁朝政,动摇民心。所以,顺治帝下 决心严惩了南闱科场一案,并且使~些无辜的士人受到了牵连。当然,这里边恐怕也与 满洲王公大臣对汉人的不满和挑拨以及汉人太过清高有关。比如那个有名的才子吴兆骞, 都说他才思敏捷最善作文章,动辄下笔千言,最有“惊才绝艳”,可是当顺治帝在中南 海瀛台亲试该科江南中式的正副榜举子时,这个吴兆赛竟交了一张白卷!
于是众议哗然。因为殿试有规定,“不完卷者,锒铛下狱”,吴兆骞不是没做完卷 子,而是一个字也没写!原因何在?有人说他是惊魂未定——皇上亲自覆试之曰,“堂 上命二书一赋一诗,试官罗列侦视,堂下列武士,银裆而外,黄铜之夹棍,腰市之刀, 悉森布焉”,并且,“每举一人,命护军二员持刀夹两旁,与试者悉惴惴其慓,几不能 下笔。”在此恶劣形势之下,一向下笔千言的吴兆骞竟“战栗不能握笔”,“不能终 卷”。也有人说吴兆骞是恃才傲物,故意卖弄而制造了这个轰动朝野的白卷事件。其实, 是吴兆骞看到殿试如同刑场般的景象,一时感慨万端,把笔一扔,朗声说道:“焉有吴 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的吗?”真是清高得很,太过狂妄了。
顺治一怒之下,将吴兆骞连同其父母妻子兄弟一起发配到了宁古塔。顺治十五年十 一月二十八日,顺治帝在刑部奏折上谕批:方犹、钱开宗俱着即正法,妻子家产,籍没 入官。叶楚槐等十八名同考官处绞刑,妻子家奴,籍没入官。方章钺、吴兆骞等八名考 生,俱著责四十板,家产籍没人官,父母妻子流徙宁古塔!值得一提的是,就是在这一 次殿试中,江南才子吴珂鸣同样身带刑具,在护军营的军校持刀监视的情况下,写出了 为世人传颂的佳作,文列第一成为解元,不久,顺治帝特赐他进士及第。所以,吴兆骞 的结局完全是他咎由自取的。
然而,仅仅是因为一人中举有舞弊之事,就要连父母兄弟子女都要连坐,充军到数 千里之外的荒凉边境,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特别是宁古塔,清人称“其他重冰积雪, 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之半道,为虎狼所食,猿 穴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如此看来,顺治帝这样的惩处未免太重了。为什么 这么说呢?
纵观中国古代列朝对犯人的惩罚,虽然条例繁杂,但大致可以概括为打、杀、流放 三种。表面上看起来,流放可以使人免受皮肉之苦,似乎更能够保全性命,比起前两种 惩罚而言,更像是一种较为仁厚的惩罚。其实不然!受过鞭刑、答刑的犯人当时是皮开 肉绽,伤痕累累,可是过不久伤口便会愈合。而杀头不过是碗大的疤,长痛不如短痛, 倒也利落。至于流放,对犯人来说却是一种一辈子受折磨的酷刑,死了倒也罢了,问题 是只要是一息尚存,便要忍受这种无休止的精神折磨。因为朝廷动辄将犯人的全家、全 族甚至几族一起流放,突然在一夜之间原本是锦衣玉食的家庭遭到查封,籍没人官而且 家人降为奴仆,为防止逃跑,一路上须带枷远行。普通百姓一般不会遭流放,要么就学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要么落草为寇做一个绿林好汉,偏偏就苦了那些饱读圣贤书 的“名士”和“才子”,稍有不慎便会遭此厄运,而且原本不相干的亲族也要受到牵连。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判决,处罚之重,到了完全离谱的程度!
后人有这样的诗句:“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上半辽阳。”其实这里边包含着多 少让人不敢细想的真正大悲剧呀。所以,当不识时务的吴良骞服刑时,他在京中的好友 顾贞观、徐乾学、吴梅村等人都来给他送行,纷纷为他鸣不平,却已于事无补了。友人 们眼睁睁地看着吴兆骞带着枷锁离京而去,吴梅材悲从心来,以诗相赠送友人上路。吴 兆赛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若不是京城中老友的鼎力相助,他只怕要老死在宁古塔了! 吴兆骞本想科举出仕,光宗耀祖,却反而连累了家人,到他五十四岁在北京去世时,他 一直没有出人头地,只留下了几卷悲凉、摧人泪下、读之令人回肠荡气的诗稿和这个令 人欷歔不已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吴梅村的《悲歌赠吴秀子》一诗吧:“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 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 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壁青蝇见排低,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绝塞千 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衔?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七月龙沙雪花起,橐 驼腰垂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优猛虎后苍咒,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虑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衹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吴兆骞的好友大词人顾贞观在吴遭流放之后,常常以词代书互叙友情,令吴兆骞感 动万分。吴兆骞在塞外写了《寄顾舍人书》最为感人:“嗟乎,此札南飞,此身北滞, 夜阑秉烛,恐遂无期,惟愿尺素时通,以当把臂,唱酬万里,敢坠斯言。”把一股悲愤 慷慨的生离死别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顾贞观惦念友人,为此冤狱,特写了《贺新郎》亦名《金缕曲》二首相寄,也写得 极为深情。第一首是:“季子平安否?便归来生平万事,哪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救人应见惯,料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因旋 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勾?此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 只绝塞苦寒难受。世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乌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第二首是:“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吞窃,试看杜 陵消史,曾不减夜郎僝愁。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兄 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 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成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首词,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实为被惩罚之举人鸣冤叫屈,认为这些人本系才 子名士,如孙旸、陆庆曾、方章钺及吴兆骞等人,并非是腹内空空行贿得中,因此皇上 对南闱一案惩办的似乎过于苛刻和严厉。其实说起来,对于“丁酋之狱”,顺治对南闱 和北闱的处治原则是大同小异,即都是连妻子父母兄弟一并流徙,只不过是京闱案流徙 之地为尚阳堡,比南闱案之宁古塔要近一些而已。
当然,国人对“丁西之狱”无人敢言皇上苛暴,但少年天子已然发现,由于科场案 株连太多,已弄得满朝汉臣缄口寒心,人人自危了。于是,顺治又下了一道谕旨,犹如 一缕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又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满朝汉臣们的脸上重又 现出了舒心的微笑,不仅如此,汉人文士儒生们也对当朝充满了渴望和信心。因为,在 由皇上亲点的那些“确有学问才能”的文官中,除了伊桑阿之外,杜立德、李霨、王祟 简、王熙、冯薄……全都是蛮子文士!这下,汉官们又交上了好运,前途一片光明!瞧 瞧,眼前这些汉人儒生文士千里迢迢进京,不就是想博取功名,有所作为吗?
“朕为万国之主,至尊无上,乾纲独断,雷霆天成,官民震摄,岂不痛快?这皇帝 做的倒有些个滋味儿了。”福临暗自想着,一脸的得意之色。
“咦,大师何时走的?”随着吴良辅一声尖叫,福临这才回过神来,连忙双手抱拳 朝徐元文等人致意:“卑职佩服几位学士的才华和人品,几位他日定能如愿以偿,治国 平天下就靠着你们了。告辞告辞,哈哈哈哈!”
店小二一见福临几人要走,慌得上前一指满桌的菜肴:“黄爷,这银子您还没付 呢。”
“噢?好说好说,小吴子付账。”
“黄爷,小的身上没带银子。”吴良辅往怀里摸了摸,一脸的沮丧。
“要不黄爷写个字据,小的明日去您府上取?”店小二试探着问,脸上的笑容已经 有些勉强了。混吃混喝的地痞无赖他见得多了,可眼前的这位言谈举止都有一种特别的 气质,不像是那种人。
“你要去我的府上取?”福临一抬浓黑的眉毛,笑了。将手中的折扇往店小二手中 一放:“得,凭这把扇子你到我府上随意支取银子,该多少给多少,这总行了吗?”
“这扇子……”店小二半信半疑地打开了折扇,绢丝扇面上画着山水花鸟,两个蝗 头小字赫然人目:“御笔”。
“妈呀,他是皇……”店小二心里一喜,捧着扇子大叫起来,撒腿往店门口跑去。
大街上过客匆匆,熙熙攘攘,哪里还能看得见那位黄爷的踪影?
“出什么事了?小二,这菜肴我付钱,总不能让你为难呀。”徐元文朝店小二喊着, 他很善解人意。
“老和尚说得对,今儿个咱这隆盛轩里真来了贵人,可了不得了,贵人到咱隆盛轩 来啦,掌柜的,天大的喜事哟!”店小二捧着扇子,笑着喊着直奔后堂,把徐元文他们 几个搁在了一边。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