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人物 > 李自成 > 详细内容
第5卷 第15章
发布时间:2024/8/11  阅读次数:9  字体大小: 【】 【】【

第5卷 第15章


清朝的刑部衙门和顺天府互相配合,探明那个被捕获的老和尚本名叫刘子政,从五台山潜来北京的确实目的是要查探崇祯太子的下落,然后保太子逃往南方,恢复明朝江山。虽然南京拥立了福王,但是这个刘子政认为福王不足有为,只能败事;必须拥立崇祯太子,名正言顺,方能得全国军民诚心拥戴。刘子政已经暗中联络了一批江湖豪杰,其中有不少幽燕侠客,有从关外回来的官兵,也有方外之士。另外他还在八月初二那天,带着两个人到长陵和崇祯陵墓前祭奠,忍不住放声痛哭。刘子政的同伙中已经有十几个被抓到了,都羁押在顺天府狱中。同刘子政一起去崇祯陵前哭奠的一个道士、一个僧人,据说十分重要,尚未捕获。多尔衮判断崇祯太子必然仍在北京城内外,并未远逃南方。刘子政是知道这一情况的,所以他只在京城内外寻找太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就被逮捕了。

多尔衮知道了刘子政是洪承畴的故人,更加重视刘子政这个要犯,嘱刑部严加防范,不许他同狱外通任何消息,但在饮食上不许亏待。他每日要处理的军国大事十分繁多,他自己抽不出时间处理此案,就传谕刑部衙门暂停对刘子政的审问,只希望刘子政能够投降。他认为,像刘子政这样的人如能投降,会影响以往同满洲作战的明朝将士不再记着旧日仇恨,跟着投降。如今在刘子政被捕获之后,最要紧的一步棋是将崇祯的太子和两个皇子即永王、定王找到,以绝汉人恢复明朝的希望。同几位内院大学士商议之后,多尔衮赶快用摄政王的名义再次晓谕京畿官绅士民:有献出前明太子及永、定二王者重赏,有胆敢窝藏者严惩。并说,倘若太子和二王来到,本朝一定以礼恩养,永享富贵。

虽然筹备多天的顺治登极大典已经举行,但是多尔衮仍然十分忙碌。调兵遣将、筹粮运饷、招降授官等急迫事项,都须要他亲自决定。还有些大事也须他亲自裁决,方能施行,譬如遣亲近宗室、亲王祭告太庙,颁发顺治二年的皇历等等。

总之,以多尔表为首的朝廷十分忙碌,办了许多开国大事,不必细说。在军事上,进展也十分顺利。太原已经被叶臣攻破,陈永福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首也不曾找到。为着加紧消灭李自成,为统一江南的军事扫清障碍,就在忙碌的十月间,正式命英亲王阿济格率领西征大军从塞外向榆林前进。豫亲王多锋暂时不往江南,加速准备向洛阳进兵。一切都按照多尔衮的计划在进行。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北京已经下过一场雪,三海和御河都结了很厚的一层冰凌。圣母皇太后自从来到北京,一样大事接着一样大事,每天都在兴奋与幸福中度过。十月初一那天,福临只是举行登极大典,却没来得及颁布《登极诏》。顺治的《登极诏》很长,不仅向天下臣民宣布他即皇帝位,仍建国号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还详细开列了他平定天下的各种方针政策,十分具体。小博尔济吉特氏听说,在中国,自古以来历朝皇帝的登极诏书还从来没有写得这样好的。这是多尔衮同范文程、洪承畴等一班大臣费了多日苦心,多次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写定的诏书稿子,要使它为统一全中国起巨大作用。这一天,圣母皇太后在高兴之中也不免新添了一块心病,为她儿子的江山担忧。

在颁布《登极诏》的同一天,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颁赐册、宝,还给予各种优厚的赏赐,单说赏赐的黄金就有一万两,白银十万两。在册文中盛赞多尔衮的不朽功勋,其中有一段写道:

我皇考上宾之时,宗室诸王,人人觊觎。有援立叔父之谋,叔父坚誓不允。念先帝殊常隆遇,一心殚忠,精诚为国。又念祖宗创业艰难,克彰大义,将宗室不规者尽行处分。以朕系文皇帝子,不为幼冲,翊戴拥立,国赖以安。

现在小博尔济吉特氏回想到一年前老憨王刚死后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又想着近几月来多尔衮的独揽大权,硬作主张将他自己加封为“叔父摄政王”的事情,不免增加了内心的恐惧。她朦胧地猜想,多尔衮在当时之所以不做皇帝是因为怕他自己的力量不够,必然会遭到反对,引起八旗中互相残杀,不但使大清国元气大伤,他也未必就能完全胜利,所以他方拥戴福临登极以抵制老憨王的大儿子豪格夺取皇位。如今他多尔衮的权势如此之大,与小福临虽有君臣关系,但叔父摄政王的名分,到底是叔父为上!他的权势一天大似一天,日后会不会废掉福临,篡了皇位?

小博尔济吉特氏现在已移居慈庆宫,将福临留在武英殿后院的仁智殿居住。也许由于她单独住一座大的宫院中,叔父摄政王以各种借口来见她的次数更多了。她既暗中担心多尔衮日后可能不利于她的儿子,又因为常见面而没法摆脱那种隐藏在心中的对多尔衮的爱情,如果有几天看不见多尔衮便感到十分想念,甚至表现在午夜梦境。每当多尔衮来到她的宫中,宫女们献过茶,退出以后,正殿暖阁中只剩下年轻的寡嫂和同岁的小叔的时候,她以皇太后的身份端坐不动,可是她的心啊总是不能平静,而且她知道多尔衮也很不平静。她害怕多尔表会忍不住向她走近一步,幸而她的举止很有分寸,使多尔衮还没有过稍微放肆的地方。

十一月下旬的一天,当多尔衮坐在她的面前谈些重要国事之后,有片刻相对沉默,好不自然。她觉察出多尔衮仿佛有什么特别的心思,分明是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她含着不自然的亲切的微笑,避开了多尔衮那明朗的有点奇怪光彩的眼睛,忽然叹口气,说道:“叔父摄政王日夜操劳,皇上登极大典和封、赏的事都办得十分圆满,你也该稍稍休息几天啦!”

多尔衮说:“我哪有那个福啊!如今国家才迁到燕京,正是开基建业的时候。单就用兵说,既要派大军剿灭流贼,又要征服江南,统一全国,样样事都得我这个做叔父的操心。若有一样事操持不当,算什么‘周公辅成王’?我日夜辛苦,既是为了报答文皇帝,也是为了保小皇上坐稳江山,成为统一普天下的主子,再说我也要使你做圣母皇太后的对国事一百个放心,不辜负我这个叔父摄政王的封号。”

小博尔济吉特氏觉得这倒是很正经的议论,随即说道:“诸王和大臣们共同议定,加封你为叔父摄政王,我心中最为高兴。”

多尔衮忍一忍,抬起头来定睛向小博尔济吉特氏望了一望,微微笑着说:“商议的时候,有人说,皇上幼小,虽是我的侄子,也同亲生儿子差不多……”

小博尔济吉特氏心中一动,敏感地觉察出多尔衮是有意拿话挑逗她,忽地满脸通红,不觉低下头去。多尔衮也不敢再把下边的话说出来。过了一阵,圣母皇太后勉强恢复镇静,抬起头来问道:“崇祯的太子还没有查明下落?”

多尔衮说:“刚才我进宫的时候,得到禀报说,崇祯的太子已经捉到了。”

小博尔济吉特氏赶快问:“是怎么捉到的?现在何处?”

多尔衮说:“详情我也不很清楚,现在押在刑部,正在由满洲尚书同几个汉大臣审问实情。我马上就回摄政王府,亲自过问这件事。”

小博尔济吉特氏又问道:“你打算怎么处置?要不要封他一个王位?”

多尔衮冷冷一笑:“这要看对我们大清有利没利,等我审问了太子以后再作决定。”

小博尔济吉特氏一方面感到高兴:到底把崇祯太子找到了,消除了一个隐患。可是另一方面大概因为她也是一个母亲,秉性善良,对杀害一个不幸的亡国太子忽然生出了不忍之心,低下头没再说话。

多尔衮回到摄政王府,范文程已经和刑部尚书在王府朝房等候。当时刑部只有一个满洲人做尚书,汉译的名字叫吴达海。多尔衮换过衣服,立刻传见。关于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置,他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他首先向满洲尚书问道:“你刑部衙门捉到的那个少年,到底是什么人?”

吴达海恭敬地回答说:“这少年确实是明朝太子。”

多尔衮又问:“他自己也说他是明朝太子吗?”

“是。他一到刑部衙门之后,就承认他是明朝太子,并不隐瞒。”

多尔衮稍觉奇怪,转向范文程,用眼睛直看着他。范文程躬身说道:

“臣听说此事之后,立刻命人将太子从刑部秘密地带到内院,由臣亲自讯问。看来确实是太子无疑。只是此事已经传扬出去,满京城在街谈巷议,无不谈论此事。既然京城士民皆知此事,如何处置,也是一个难题,必须使京师臣民心服方好。”

多尔衮略微神色严厉地问道:“你怎么断定这少年真是明朝太子?”

范文程虽然明白多尔衮是有意将这少年问成假太子,也听出来他口气中带有责备之意,但他还是大胆地解释说:“这少年自称名叫慈烺,皇后所生,亡国前居住在钟粹宫,说到亡国时候的事情,十分清楚,对崇祯临死前在坤宁宫的一些行事和说的一些话,记得都很详细。他还一面说,一面哭,哭得很悲痛。如果是旁人,断不会有这样的真情,也不会如此悲痛。何况深宫之事,不要说一般百姓人家,就是官宦之家的公子少爷也不会知道太子名讳是慈烺,住在钟粹宫。所以经臣审讯之后,觉得他确是崇祯太子无疑。”

多尔衮不满意地轻轻摇头,又问道:“既然他是真太子,为何不逃往别处,又回到燕京城内?”

范文程接着说道:“据他说,李自成去山海关的时候将他带在身边。李自成败退之后,也没有杀他,要他自己逃生。”

多尔衮心里一动:“李自成竟然不肯杀他!”

范文程接着说:“这时他身边还有一个太监服侍。这太监名叫李新,一直不肯离开,在乱军中带着他逃往吴三桂军中。原想见吴三桂,商量办法,后来遇见一个军官,不肯让他们去见吴三桂,也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劝他们赶快住别处逃生。这个李新后来离开了他,不知是死在乱军之中,还是逃往别处。太子无处可去,在附近辗转了一些日子,又回到燕京城内。”

多尔衮摇摇头,说道:“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哪儿不可逃生,偏要回到北京城中?”

范文程解释说:“倘若是庶民百姓的子弟,自然会远走高飞。可是他生在深宫,长在深宫,对宫外的事情一概不知,亡国之后也是一直被李自成恩养,同外界没有多的来往,所以从乱军中侥幸逃生后,辗转又回到燕京城中。也只有像他这样在深宫生长的少年,才会做出这样的傻事。”

多尔衮问道:“他回到燕京之后,如何生活?为何直到如今才泄露了真实情况,被抓到刑部衙门?”

满洲尚书吴达海回答说:“这个明朝太子隐瞒了姓名,在东华门外一个豆腐店中落脚,只说他是逃难的少年,无家可归。豆腐店主看他确是衣服破烂,就把他收留下来,帮助烧火。住了五天,豆腐店主人看他根本不会烧火,其他活儿也干不了,知道他不是寻常人家子弟,害怕惹祸,就送他到崇文门外一个尼庵中,只说他是无家可归的平民少年。庵中老尼姑也没有疑心,就留他住下来。过了半个月光景,原来在御花园中看管花木的太监常进节偶然来到尼庵烧香,认出了他是太子。”

多尔衮问道:“常进节既然在御花园中做事,为什么要到崇文门外尼庵中烧香呢?”

吴达海回答说:“自从李自成进了北京以后,常进节就逃回家中。他家在崇文门附近。”

多尔衮“哦”了一声,点点头:“说下去吧。”

吴达海继续说:“常进节同老尼姑妙静原是同乡,平时认识,也有来往。他秘密地告诉老尼:‘这是太子。’两个人商量了一天,想方设法将太子保护下来,但想不出可去的地方,尼庵又非久藏之处,于是决定将太子带到常进节家中暂时隐藏。后来因为跑到周奎府上看望他的妹妹,被周奎的侄子周铎举报了。”

“啊。老尼姑和常进节都已逮捕归案了吗?”

“都逮捕了。连东华门外的豆腐店主人也抓了起来。这一干犯人都押在刑部狱中,全已招供。”

多尔衮原来决定很快就将明太子暗中杀掉,不露痕迹,没有想到如今整个京城都已知道太子被捕之事,街谈巷议,纷纷不休,这就使他不能不重新考虑。加之他刚才听说,李自成兵败之后,不肯杀掉明朝太子,这使他心里不能不感到吃惊。倘若他贸然随便将太子杀掉,天下汉人谁不思君,岂不要骂他大清摄政王还不如一个“流贼”么?他沉默片刻,决定不了如何处置才好。范文程和吴达海都看出来多尔衮心中犹豫,却不敢说话。过了一阵,多尔衮向范文程说道:

“这太子是真是假,你们不要光听这少年的话。倘若他假充太子,岂不瞒了你们?我朝恩养他,岂不让天下后世笑话?”

吴达海说:“看来他是崇祯太子不假。周皇后的家人是这样禀报的,他自己也直认不讳。”

多尔衮恨恨地望了吴达海一眼,向范文程问道:“洪承畴怎么说呢?”

范文程回答说:“洪承畴说他常在封疆,从未见过太子,不知真假。”

多尔衮说:“真假用不着他来辨明,我自有办法审问清楚。你可问过他:对这个假太子应该如何处置,才能够使天下臣民无话可说?”

范文程说:“臣不曾问过他的主张。”

吴达海不明白多尔表的意思,又插嘴说:“王爷,太子不假。”

多尔衮说:“糊涂!”转向范文程又问:“你同洪承畴完全不曾谈过对这事的处置么?”

范文程说:“谈是谈过。他只是低头沉吟,又说:‘此事惟听叔父摄政王权衡利害,作出英明决断。’”

多尔衮立刻命人传洪承畴速来摄政王府。

范文程问道:“关于如何处置明太子的事,王爷要当面问洪承畴么?”

多尔表摇摇头说:“我要用洪承畴办一件紧急的事,眼下是时候了。至于捉到的那个少年,必是妄图富贵,冒称明朝太子。我们一定得审问明白,昭示天下,不可上当受骗!”

范文程说:“臣等一定谨遵王谕,将这一冒称太子案问个水落石出。”

吴达海说:“可是……”

多尔衮说:“糊涂……范文程,你想,倘若是真太子,必然早已隐名埋姓,潜逃无踪,岂敢半年来逗留京城,还敢去周奎的府上?定是假冒!”

吴达海争辩说:“问成假冒太子之罪,当然容易,只怕普天下汉人不服,后人不服。”

多尔衮生气地说:“这个太子只能是假的,断断不是真的,你糊涂什么?……这案子关系很大,我要亲自审讯。”

范文程和吴达海齐声说:“喳,喳!”叩头准备退出。

多尔衮对吴达海很不满意,心中说:“要平定中国,许多事非使用汉人不可。”然后他又说:“你们暂时不要离开,要陪着我亲自问一问这个假冒太子的少年。”

随即他吩咐去刑部狱中将那个假冒太子的少年秘密地送来摄政王府,要用一乘小轿抬来,不许让街上人看见。吩咐之后,沉默片刻,他又问道:“洪承畴来了么?”

下边回禀说:“已经来了。”

多尔衮迫不及待地说:“命他进来!”

洪承畴跪下叩头之后,多尔衮命他坐下,面带笑容,对他说:“洪承畴,有一件不大的事,本来想缓一缓,再命你去办。可是现在假太子案已经摆在面前,那件事也就该早日了结了。你晓得我要命你办的事情么?”

洪承畴恭敬地站起来,心中七上八下回答说:“臣不知道叔父摄政王要臣所办何事。”

多尔衮笑着说:“还不是为的你那位朋友刘子政的事!如今该你设法劝说他降顺我朝,建功立业了。你看,现在就劝他投降,是时候么?”

洪承畴说道:“此人秉性倔强,肯不肯投降我朝,臣实在没有把握。但既然捉到很久,在刑部狱中受到优待,长此下去,也不是妥当办法。或者劝他投降;或者养他终身,不要杀掉。究竟如何处置,臣心中无数,请叔父摄政王爷明谕,臣当竭尽心思照办。”

多尔衮说:“他一直不晓得你暗中对他十分关心。如今你可以当面同他谈谈话,劝他投顺我朝,免得一死。明朝已经亡了,他又几年来隐居五台山,称为方外之人,用不着替明朝尽节。再说我大清得天下,不是得之明朝,是得之流贼。我们来到中原,是替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从来得天下,还没有像我朝这样正大光明的。你好生劝他不要执迷不悟,赶快投降才是。”

洪承畴连声说:“是,是。”

多尔衮又说:“我要你三天之内办好此事,不可拖延太久。你下去吧。”

洪承畴叩头辞出。

这时明朝太子已被带到摄政王府。多尔表同范文程、吴达海匆匆地商量片刻,随即命人将朱慈烺带进来。

朱慈烺一到摄政工府就下定一个决心:“宁死不辱”。当他被带进大厅后,看见上边正中坐着一位满洲头子,猜想着必是摄政王多尔衮了,于是作了一揖,站在离多尔衮前边约一丈远的地方,一言不发。旁边有人催他赶快跪下,他置之不理。连催三次,他仍然置之不理。多尔衮对旁边人说:“让他坐下吧。”

于是有人拉了一把椅子,让朱慈烺坐下。范文程担任讯问,从头到尾将已经问过的话重新审问了一遍。当问到太子被捕的经过时,多尔衮忍耐不住,亲自问道:“你住在常进节家中,本来隐藏得很机密,无人知晓,为什么要到周奎府上去?”

太子回答说:“后来常进节告诉我,公主并没有死,仍在嘉定侯府中。我想到如今兄妹都在难中,很想同她见上一面。”

多尔衮问:“那么你一个人就去了吗?谁送你去的?”

太子接着说:“一天黄昏,我叫常进节送我到嘉定候府门前。我自己进去,对守门的家人说:我要见见公主。守门人不肯传报,问我系何人。我悄悄告他说:‘我是前朝太子,公主的哥哥,特意前来见见公主,你们千万不要露了风声。’他们听了,赶快禀报周奎。周奎把我悄悄地引进内宅。周奎夫人是见过我的,出来同我相认,哭了起来。夫妇两个都跪下去,对我行了君臣之礼,然后引我见了公主。”

多尔衮问:“公主认你是他的哥哥么?”

太子回答说:“我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妹,岂有不认之理?我同公主相对痛哭。我将被闯贼带往山海关的情形以及后来辗转隐藏的经过,都对公主说了。公主说:‘你千万要隐藏好,不可大意。嘉定侯府不是久留之地,你吃过饭就赶快走吧。’周奎留我吃了晚饭。我便在三更时候,看路上人稀,离开了嘉定侯府,回到常进节家中。过了几天,我又去看公主。公主见我身上衣服单薄,送给我一件旧的锦袍,悄悄地嘱咐我小心,不要再来了。我们又痛哭起来。我没有多留,赶快回到常进节的家中。”

多尔衮问道:“听说你去了三次。后来为什么又去了?”

太子说:“我父母双双殉国,两个兄弟不知死活,看来都会死在乱军之中。如今只剩下我和公主兄妹两人,我实在很想再看看她,所以十九日那天,我忍耐不住,又去嘉定侯府看公主,在侯府中住了两天。到二十一日,也就是前天晚上,被周奎的侄儿周挥知道了。”说到这里,太子忽然愤激起来,眼中充满泪水,声音打颤,继续说道,“周铎只顾保他一家富贵,不想他家的富贵全靠我家赏赐。他竟然劝说周奎,将我献出。周奎当时不肯。可是周锋已经暗中禀报了刑部,同时命仆人将我推出周府大门以外。我责备他不顾我朱家对他周家的洪恩,做此不忠不义之事。他就对我拳打脚踢,硬将我推到街上。我没有办法,只好赶快逃走。亡国太子,只能如此。我只想死了之后,上诉天帝,给他治罪。”

多尔衮问道:“你到了街上就被巡夜的兵丁捕获了吗?”

朱慈烺点点头,没有做声。

吴达海对多尔衮说道:“刑部当时已经接到周锋的禀报,派兵在周府左近等候,所以很快就将他捉拿到了。”

多尔表对朱慈烺说:“我看你并非真的明朝太子。一定是有人给你出主意,叫你冒充太子,好得到我朝的恩养,享受终身富贵。你老实供出:是什么人给你出的主意?”

朱慈烺愤慨地突然站起来.大声说道:“我确是明朝太子。事到如今,或生或死,全在你们手中。你说真就是真,你说假就是假,我自己何必再辩”

多尔衮无话可说,吩咐吴达海:“暂且将他下到刑部狱中,继续审讯。押下去吧。”

朱慈烺被带了下去。

多尔衮向范文程问道:“看来太子是假,如何处置才好?”

范文程说:“一定要处置得使天下心服。如今我们刚刚进人中原,处处都在作战,不可激起汉人的仇恨。明朝虽然无道,但毕竟坐了将近三百年的江山,崇祯也没有失德,人心不忘旧主。所以将太子养起来也好。纵然不将他养起来,也须使天下百姓知道太子是假冒,并非崇祯的儿子。”

多尔衮点点头:“好,须要多找证据,审问出太子是假冒才行。你们回去吧,让我再想一想。”

范文程、吴达海叩头辞出。多尔衮独自又坐了一阵,心里自问:杀呢,还是不杀?

刘子政从肮脏拥挤的大年中被提出来,改换到单独的小牢房中关押后,生活颇受优待。脚镣换成了比较轻的,饮食方面也给他特别照顾。他已经是出家之人,吃的是素食,但素食做得都很合口。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是洪承畴的吩咐,而司狱长也不向他透露真情。尽管如此,刘子政心中明白,这是清朝有意对他特别优待,以便劝他降顺,他心中暗暗冷笑:你们看错人了!

前几天,小监狱中又来了一个人。此人约有四十多岁,态度十分倔强,对一切人都很冷漠,不肯多说一句话。他来之前,狱卒已经告诉刘子政,说这个人是在太原附近抓到的,原来下在太原狱中,准备杀掉。忽接多尔衮的令旨,命将此人押解来京。多尔衮原想使此人说出真实姓?屏钔督怠?墒蔷复紊笱叮飧鋈耸贾斩宰约旱男彰蜕硎啦煌乱蛔帧P滩恳苫笏乔俺拇蠊伲菜挡欢ㄊ敲鞒淖谑摇T霉淮涡蹋圆豢贤鲁鲆蛔帧:罄醇妇榉茫浪峭督盗死钭猿傻木偃耍焕钭猿煞夤偃沃啊@钭猿善铺螅翁掠栏J靥L刂螅啻磺灞绷耍导噬钡氖橇硗庖桓鋈恕K⒚挥兴溃釉谟艽蜗氐南缂洌直磺灞岬健?墒侨思椅仕遣皇抢钭猿煞诺奶常皇抢湫Γ漳坎淮稹O衷谠菔苯哟罄沃刑岢隼矗涸谛〖嘤校群蚍⒙洹?

他进来以后,刘子政对他打量片刻,看见他虽然受刑很重,但是双目炯炯有神,器宇不凡,流露出宁死不屈的神情。这种气概使刘子政不觉肃然起敬。本来他觉得一个明朝的举人竟然“从贼”,大逆不道,心中十分轻视。现在一见之下改变了看法,想着自己不肯降清,这个姓韩的也不肯降清,说明很有骨气。他向新来的难友问道:

“先生尊姓?”

“无姓。”

“何名?”

“无名。”

刘子政叹口气说:“人非生于空桑,既秉父母遗体,岂无姓名乎?”.

“国亡家破,留姓名更有何用?”

刘子政更加肃然起敬,接着问道:“先生从何处来?”

“自中国来。”

刘子政不觉热泪盈眶,心中猛然酸痛。默然片刻,忍不住突然问道:

“太子的事,先生以为真假?”

“终归一死,何论真假?”

刘子政点点头,不再问话。

这位不肯吐出姓名的人,闭目养神。

两天来,崇祯太子案哄动了京城,也传入刑部狱中。刘子政在狱吏中颇受尊敬,关于太子的事,狱吏都向他详细说明。外边如何议论,也随时告诉他。刘子政心中非常焦急,他本来是为救太子来到北京,被捕之后,他想,只要太子仍在,迟早会逃往南方,没有想到竟会被清兵捕获,押进刑部大牢。他连看一眼太子都不可能,救太子的事成为泡影。他很想同他的党羽们联系,设法救太子的性命,可是他听说一部分党羽已被顺天府抓到,下在顺天府狱中。另外还有个最亲密的同党,他又不敢随便托人传递消息,怕的是万一消息走漏,同党也会被捕。所以自从太子的消息传到小监狱中,他日夜愁思,毫无办法。常常连饭也吃不下去,心中自问道:“怎么好呢?”

他又望了陌生人一眼,忽然,那人做出一个奇怪的举动,使他不由得吃惊。原来,这陌生人在山西榆次县境内被抓到以后,就强迫他按照清朝的风俗剃光了周围的头发,将头上护发的网巾也扔了。来到刑部大牢之后,又被狱中的剃头匠把周围新生长的须发剃得净光,露出来青色的鬓角。这时他睁开眼睛,望一望火盆,拾起来一小块熄灭的木炭,在被剃光的头皮上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网巾的样子,然后重新将帽子戴好。

刘子政问道:“先生身在囹圄,待死须臾,画此何意?”

“身为中国人,岂可束发不戴网巾?”

刘子政点点头,正要接着说话,司狱长胡诚善走了进来。当时刑部狱中共有六位司狱。司狱长是正九品,其余都是从九品。他们虽然官级低微,但在狱四面前却有无上的权势,无人不害怕他们。惟独对于刘子政,他们另眼相看,十分尊敬。这时只见胡诚善面带微笑,向刘子政拱手施礼,说道:“刘先生,果不出我所料,你的案子有转机了。”刘子政问:“此话怎讲?”

胡诚善低声说:“如今不瞒先生,台端初入狱时,原要问斩。不久上边传下话来,暗中将台端从大牢中提出,单独移押小牢,以示优待。后来风闻是内院大学士范大人和洪大人在摄政王面前替台端说了好话。只是上边严禁泄露消息,所以只是鄙人心中明白,不敢对台端言明。如今洪大人差府中亲信仆人送酒肴前来,岂不是要救先生出狱么?”

刘子政原来也猜到会有此事,心中已有准备,听了司狱长的话,冷冷一笑,说道:

“我知道了。洪府来的仆人何在?”

胡诚善走前一步,小声说道:“洪府仆人,现在门外等候。鄙人深知先生秉性耿直,一身侠骨义胆,对前朝忠贞不二。值此天崩地陷之秋,惟求杀身成仁,无意偷生苟活;非如我辈,庸庸碌碌,为着升斗微禄,蓄养妻子,谁坐天下就做谁的官职。听说先生在故乡尚有老母,年近九十。先生呀,你倘能不死,何不暂留人世,以待时机?”“时机”两字,他说得非常轻微,显然别有深意,接着又把声音稍微放高一点,继续说道,“对此我想了很久,所以嘱咐洪府家人在门外稍候,亲自来向先生通报。务望台端虚与敷衍,万万不可峻拒。先生,先生,事到如今,或生或死,决于此时”

刘子政点点头说:“请你唤洪府家人进来!”

司狱长向外一招手,一个狱卒引洪府家人走了进来。那家人捧着食盒,向刘子政屈膝行礼,说道:

“小人是洪府家人,奉主人之命,特来向刘老爷敬送酒肴,恭请老爷晒纳。家主人说……”

“莫慌。你家主人是谁?你说的什么洪府?”

“家主人原为前朝蓟辽总督,现为本朝内院大学士洪大人。家主人今天才知道老爷身陷刑部狱中,十分关心,正在设法相救,尽快保释老爷出狱。现特命小人先送来小菜数样,美酒一壶……”

“莫慌,莫慌。你说的这位洪大人可是福建的洪范九名承畴的么?”

“正是我家主人,与老爷曾经同在辽东甘苦共尝,故旧情谊甚深。洪大人本来说要亲来狱中探视,只因有重要公事要办,不能分身……”

刘子政突然冷笑,向胡诚善说:“太子有人假冒,洪总督也有人假冒。青天白日之下,成何世界!请替我赶出去!赶出去!”.

司狱长说:“和尚,他的确是洪府家人,一点不假。”

刘子政说:“两年前洪大人已在沈阳绝食尽节,皇帝赐祭,万古流芳,人人钦仰。如今何处无耻之徒,借范九之名送来酒肴,意欲污我清白。假的!假的!我决不收下,也不同来人说话!”随即冷笑一声,闭起眼睛,更无一言。

胡诚善轻轻摇摇头,无可奈何,回头对洪府家人说:“和尚秉性固执,既然不肯迁就,你只好将酒肴带回,向洪大人如实回话。”

午后,一乘小轿来到狱中,停在小院中间。司狱长胡诚善带着上午那个洪府家人进来,对刘子政说:“大学士洪大人请刘老爷去洪府叙话。”

立即进来两个狱卒,将和尚脚镣打开。和尚面带冷笑,一言不发,进人轿中。胡诚善在轿门边小声嘱咐:“请和尚随和一点,但求早日获释,从此遁迹深山,莫管人间是非。”

刘子政被抬到坐落在南锣鼓巷的洪府。大门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只是官衔已经改变,显得比前几年更要威风。小轿一直抬进仪门,进人二门落轿。刘子政被请出轿来,有一个仆人在前边引路,穿过一座月门,进人左边小院,来到洪承畴的书房。这小院,这书房,刘子政都记得清楚。几年前有几次,洪承畴曾在这里同他密谈,商量出关援救锦州之事。如今这里的假山依旧,亭台楼阁依旧,气氛可就大大地不同了。只见洪承畴穿着满人的马蹄袖衣服,戴着满人的帽子,脸上刮得光光的,等候在阶下。他先向刘子政拱手施礼,刘子政没有还礼,东张西望,旁若无人。洪承畴一把拉住他的袍袖,说道:“子政,别来无恙?”

刘子政仍不说话,对着洪承畴呆呆地望了片刻。洪承畴拉着他走进书房,请他坐下,又问道:“政翁,没想到一别就是三年,这三年来人世沧桑,恍若隔世。没想到今日能够在北京重晤,使承畴不胜感慨系之。幸而故人步履甚健,目光炯炯如昔,使承畴深感欣慰。”

刘子政东张西望,又对着洪承畴呆呆地望了一阵,仍不说话。洪承畴觉得奇怪,又说道:

“子政仁兄,今日见面,只是叙故人之情,不谈他事。请仁兄不必如此。倘仁兄心中有话要说,不妨开诚相见。”

刘子政说:“我难道是在洪府的书房中么?”

洪承畴笑着说:“子政,当我出关之前,曾在这里同你深谈数次。不幸当日你的忧虑,果然言中。”

刘子政说:“你是何人?难道我在做梦么?难道我是看见了鬼魂么?”

洪承畴想着刘子政身遭不幸,又在监狱里边受了折磨,可能神志有点失常,赶快勉强笑着说:“子政,你再仔细看一看。你既不是做梦,也不是看见鬼魂。坐在你面前的是你的故人洪承畴。”

刘子政大吃一惊:“哎呀!我看见了鬼魂,果然是看见了鬼魂!”

“子政,不是鬼魂,我就是洪承畴。”

“否!洪大人已经于崇祯十五年五月间在沈阳慷慨殉节,朝野尽知,岂能重回北京?”

洪承畴满脸通红,说道:“当时都哄传承畴为国尽节,承畴其实没死。后因时势变化,承畴又偷生下来,所以今天我又回到北京了。”

刘子政说:“不然,不然。洪大人确实尽节了,死在沈阳。”

“不,不,确实未死。我就是洪承畴。”

“不然!当日洪大人殉节之后,朝野同悼,皇上亲自撰写祭文。这祭文我可以从头背到尾,一字不漏。岂有皇卜亲自祭奠忠臣,而忠臣仍然偷生人间之理?”

洪承畴勉强说:“惭愧,惭愧!学生不知道尚有此事,确实我并没有在沈阳尽节。”

“不然,不然,你是鬼魂。洪大人尽节了。当日明明皇上有祭文,祭文开始是这样说的:‘维大明崇祯十五年五月,皇帝遣官致祭于故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蓟辽总督洪承畴之灵前而告以文日:呜呼!……’”

洪承畴实在听不下去,忽然站了起来,向帘外吩咐:“送客!”说罢,他离开刘子政,走到一边,背着手装着观看墙上字画,不再回望刘子政。

仆人已经进来,向刘子政躬身说道:“请老爷上轿。”刘子政忽然用悲愤的声音琅琅背诵祭文,一面背诵,一面走出书房。

在洪承畴同刘子政会面的第二天上午,在刑部大堂上,第二次审讯崇祯太子案件。这一次的主审官是刑部山东司主事钱凤览,浙江绍兴人。因他素有精明干练之称,所以满洲尚书吴达海命他主审,一定要遵照摄政王的旨意,审出太子是假。

很多百姓听说又要审讯太子,都拥挤到刑部大门外,由于门禁很严,不能进去。但是百姓愈来愈多,驱赶不散,大家宁死也要知道太子的吉凶祸福。有少数人和把门的禁卒熟识,也由于禁卒们同情太子,故意略微放松,能够找机会溜进大门,越过仪门,远远地站到大堂对面。

满洲尚书吴达海坐在上边。钱凤览坐在他右边另一张桌子后面。给太子一把小椅,坐在钱凤览的对面。钱凤览先命将太子、常进节提上来,照例先问了姓名、年岁、籍贯,然后问道:“常进节,你怎么知道这少年是明朝的太子?”

常进节回答说:“我原是管御花园的太监,每年要看见太子多次,岂能不认识?”

“你既然认出他是太子,为什么不赶快献出,以求重赏,反将他藏在你家?”

常进节说:“他虽是亡国太子,仍是我的主子,我不能卖主求荣。我明知隐藏太子会有大祸,可是……”

钱凤览表面严厉,心中酸痛,不等他将话说完,就说道:“提尼姑妙静问话!”.

老尼被带上来,跪在阶下。她在昨天已经受了刑,也像常进节一样带着脚镣、手铐。

钱凤览问道:“妙静,当常进节告你说,这少年是太子以后,你对常太监是怎么说的?”

老尼回答说:“我听了常太监的话,吃了一惊,又害怕又难过,同常太监都流了泪,商量如何搭救太子要紧。”

钱凤览问道:“你是出家之人,朝代兴亡,干你何事?”

妙静回答说:“如今这不是一般的朝代兴亡,老爷你何必多问?”

钱风览心中一阵刺痛,几乎要滚出热泪。他想救老尼一条性命,不再问下去,厉声喝道:“带下去!”

立刻禁卒将尼姑和常进节都带下去,在院中等候发落。钱凤览又命将从前服侍东宫的一群太监带上来,向他们喝问:

“你们都说实话,太子是真是假?”

东宫的旧太监一起跪在地下,说道:“这是真太子,丝毫不假。”

钱凤览又命人将明朝的晋王带上来。晋王正在阶下,被带上大堂后,给了他一把椅子,也在钱凤览面前坐下。钱凤览问道:

“前日刑部尚书大人问你,你说太子是假。我今日奉叔父摄政王殿下之命,重新审理此案。你要直说:到底这少年是太子不是?”

晋王回答说:“他不是太子,是冒充的。”.

钱凤览怒目望他,说道:“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太子?”

晋王回答说:“我是明朝宗室,受封晋王,自然认识太子。这个少年是冒充的,并非真太子。”

太子听了这话,愤怒地站起来说:“晋王,你也是高皇帝的子孙,竟然如此昧尽天良!如此无耻!我是太子,你是晋王,你家封在太原,至今已经有十代了,你从来没有到过京城,更没有进过皇宫,怎么会认识我?你上欺二祖列宗在天之灵,下欺全国臣民,按照新朝主子的意思,诬我是冒充的太子。纵然你会受奖,难道就不怕冥谴么?你死后如何有面目见二祖列宗于地下?如何有面目见我朝大行皇帝于地下?你也是朱家子孙,竟然如此无耻!”

晋王被骂得满脸通红,连说:“你是假的,假的,就是假的!”

钱凤览大喝一声:“不准胡说!虽然我姓钱,不姓朱,可是我祖宗世受国恩,在朝为官,皇家规矩我也清楚。你家封在太原,称为晋王,你没有来过北京,人所共知。你有何道理,质证这个少年冒充太子?你过去可曾见过太子么?说!”

晋王自觉理亏,颤声说:“我不曾见过。”

“你可曾进过皇宫么?”

晋王越发被钱凤览的眼光和口气逼得胆战心惊,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曾进过皇宫。”

钱凤览又追问一句:“你可曾来过北京?”

晋王低头说:“我不曾来过北京。”

钱凤览不再问他:“下去!”

晋王回到院中等候。

钱凤览说道:“将周锋带上来!”

周铎浑身打战,来到阶前跪下。

钱凤览声色严厉地问道:“都说这少年是真太子,你为何说是假的?你将他从嘉定府赶出来,叫巡街的兵丁将他捕送刑部,又连夜递上呈文,说他必是冒充太子。你再看一看,到底是真是假?”

周择喃喃地颤声说:“这少年实在不是太子。”

钱凤览厉声喝斥:“周铎!你本是明朝皇亲,受过厚恩,如果不是皇帝赏赐,你周家如何有此富贵?今日若敢当面说假话,诬其太子为假,那就是丧尽天良,猪狗不如!”

这时已有更多的观看审讯的百姓涌进刑部衙门院中,蜂拥而上,对周锋拳打脚踢,打不到的就咬牙切齿地痛骂,或恨恨地向他吐唾沫。倘若不是兵丁们赶开众人,他准会死在地上。

在刑部院中和大门外的老百姓纷纷跪下叩头,恳求保护太子。一片呼声,加上哭声,声声感人心胸。满洲尚书怕发生意外,赶快命兵了驱赶百姓。兵丁中很多都是汉人,不忍心将举在手中的棍棒打下,更不肯拔出刀剑。他们大部分都含着眼泪,对百姓大声吆喝着,推揉着,威胁着,也有低声劝百姓离开的;只有满洲来的旗人兵了才真的对百姓使用棍棒和鞭子。

当小小的风波被兵丁弹压下去后,钱凤览亲自步行护送太子到刑部狱中,又命他的仆人从家中取来干净被褥给太子,并留下一个仆人在狱中服侍太子。太子对他说:“钱先生,请不要管我,不要为我的事连累了你。”

钱凤览说:“殿下,我不能叫举国人对我唾骂,叫后人对我唾骂!”.

刑部衙门第二次审讯太子的情况立刻传到了刘子政的耳中。司狱长和狱吏都是汉人,如今监狱中还没有一个满洲人,所以司狱长胡诚善能够对刘子政传达关于审讯太子的全部消息。他自己也是满心痛苦,既不愿吃清朝的俸禄,为养家糊口又不愿抛弃这九品小官,所以他对于前朝太子不但充满同情,而且对此案深怀着亡国之痛。他对刘子政谈审讯太子一案的情况时,很为太子的性命担忧。

整整一夜,刘子政几乎不能人睡。他断定不要多久,太子会被满洲人杀掉,连保护太子和证明太子是真的官民人等都会被杀。他必须赶快告诉他的心腹朋友陈安邦,作孤注一掷,将太子从狱中劫走。陈安邦就是乔扮成道士的那个人,从前在辽东随张春做事,后来张春兵败被俘,他血战突围,辗转逃回关内,在京哉一带江湖上结交了许多侠士,其中还有武艺高强、善于飞檐走壁的人。如今陈安邦秘密隐藏的地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困难的是如何暗中通知陈安邦,而他自己也要在监狱中作好内应的准备。他决定等明天司狱长胡诚善来时,试探一下,看能不能帮他秘密地传递信息。

次日早晨,刚吃过早饭,那位不肯说出姓名的囚犯正在用刘子政给他的一支破毛笔细心地画他的网巾。刘子政听到外面一阵吆喝,知道是太子和一干人犯又被押去过堂。他在心里说:要赶快试探司狱长,稍缓就不及了。正在这时,胡诚善仓皇地进来,向刘子政和画网巾先生拱拱手,说道:“事出突然,我来不及为你们二位治备薄酒送行。”

刘子政心中一惊,问道:“是要从西门出去么?”

胡诚善回答说:“是的,和尚,有何事需要嘱咐?”

刘子政默然片刻,心里说:“可惜来不及了!”

这时候来押解他和画网巾先生的兵丁已经来到小监狱门外。一个军官带着四个兵丁进来,要立刻将刘子政和画网巾先生上绑。刘子政镇静地说:

“不要急,请稍等片刻,等这位先生将网巾画完,只剩下几笔了。”

军官说道:“头就要砍掉了,还画的什么网巾哪?”

画网巾先生将剩下的几笔赶快画完,然后投笔于地,冷冷地回答:

“戴网巾是我中国三百年来士大夫之俗,头虽砍掉,也还是中国志士之头!”

刘子政将一个青色小布袋交给司狱长,嘱咐说:“贫惜别无可留,只是人狱之后,得有闲暇,将历年所写诗词回想出来一半,加上入狱后所写数首,都放进这个袋中。贫僧半生戎马,拙于吟咏,诗词均不足登大雅之堂,仅仅是发于肺腑,尚非无病呻吟。先生如能替我保存,请即暂时收藏,为中国留下一分正气。倘若不便收藏,即请付之丙丁。”

胡诚善赶快接住,纳人袖中。军官将二人带出囚室。随即他们被五花大绑,插上亡命旗,押出监狱院中。胡诚善直送出刑部监狱门外,拱手相别,落下眼泪。忽然一个狱吏来到他的身边,向他小声禀报一句。他吃了一惊,立刻向大牢走去,在心中说道:“提审得这么急,难道太子的冤案今日要了结么?天呀!天呀!”

忽然一阵冷风吹来,他不觉打个寒战。仰视天空,一天阴霾,白日无光。

上一篇:第5卷 第16章 下一篇:第5卷 第14章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