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性平药物 > 详细内容
牛蒡子
发布时间:2020/11/19  阅读次数:536  字体大小: 【】 【】【

牛蒡子

牛蒡子,中药名,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学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现代研究表明,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桔梗目
拉丁学名 Fructus Arctii
亚科 管状花亚科
牛蒡属
植物界
双子叶植物纲
英文名 Greater burdock, Edible burdock, Lappa Burdock
菊科
别名 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
菜蓟族
二名法 Arctium lappa L.
被子植物门
亚纲 合瓣花亚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地。

1形态特征

牛蒡子植物

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长达15厘米,径可达2厘米,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基部直径达2厘米,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

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具等样的及等量的毛被,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宽约1毫米,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宽1.5-3毫米;全部苞近等长,长约1.5厘米,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花冠长1.4厘米,细管部长8毫米,檐部长6毫米,外面无腺点,花冠裂片长约2毫米。瘦果倒长卵形或偏斜倒长卵形,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有深褐色的色斑或无色斑。冠毛多层,浅褐色;冠毛刚毛糙毛状,不等长,长达3.8毫米,基部不连合成环,分散脱落。花果期6-9月。[1]

2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热性颇强。生于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海拔750-3500米。

3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4培育方法

繁殖播种

种子繁殖,播种期南方于秋季8-9月;北方于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种。如遇干旱,出苗不易整齐;秋如果太晚,第2年则不能开花结实。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为主。播种前,将种子放入30~40℃的温水中浸泡12小时左右,过后涝出种子晾至不粘手时再播,这样有利于出苗。在整好地的畦面上按40~50cm的行距开浅沟进行条播,将种子(播种时最好将种子与火土灰混合成种子灰)均匀地撒在沟内;或按40~50cm的行距、33~35cm的株距穴播,每穴点入种子4~5粒。播后覆土2~3cm即可。

选地整地

牛蒡子对土壤环境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为好。对选好的地块进行深翻,然后耙细,整平,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厩肥2500kg作底肥,再作成l~1.5m宽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田间管理

待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补苗,6-7月中耕除草,结合施粪肥1-2次,现蕾前重施1次磷、钾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茎后培土壅根,防止倒伏。幼苗期或第2年春季返青后要进行中耕松土,同时前期要特别注意除草,若杂草过多,可用8%高效盖草能防除,叶子封行后停止中耕。当苗长至4~5片真叶时,开始进行间苗,方法是拔掉病苗、弱小苗,留下壮苗、大苗,如有缺苗处,可选择间下的苗带土移栽;苗长至6片真叶时,条播者按株距25cm左右定苗2~3株,穴播者每穴留壮苗3~4株。基生叶铺开时,要及时追肥,每亩施入人畜粪水1000kg。植株开始抽茎后,每亩追施人畜粪水1500kg或尿素5kg和过磷酸钙10kg,促使分枝增多和籽粒饱满。另外,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积水烂根。

病害防治

牛蒡子病害有白粉病,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发病,可喷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另有花叶病为害。虫害有食子虫、蚜虫、红蜘蛛,以及银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1、病害牛蒡灰斑病(Cercosporaacti-ambrosiaeHist.)主要为害叶片,病斑近圆形1~5mm,褐色至暗褐色,后期中心部分转为灰白色,潮湿时两面生淡黑色霉状物,即病原物的子实体。防治方法:秋季清洁田园,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合理密植,及时中耕除草,控施氮肥。在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牛蒡轮纹(AscochytaLappaeKabetBubL.)叶片上病斑近圆形2~12mm,暗褐色,以后中心变为灰白色,边缘不整齐,稍有轮纹,上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防治方法同灰斑病。牛蒡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叶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粉状斑上长出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防治方法: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害虫主要有红花指管蚜〔Uroleucongobonis(Matsumura)〕和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rni(Gillette))。为害茎叶、果实,严重时可造成绝产,可喷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连纹夜蛾〔Plusiacrassisigna(Warren)〕,以幼虫咀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可喷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液防治。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übner)以幼虫为害叶片,使叶片造成缺刻,严重时花和幼果全部被害,造成大幅度减产。防治方法:采取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减少来年虫源。利用20w黑光灯诱杀成虫。幼虫3龄以前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300~400倍液进行防治。地老虎:幼虫咬食叶片或心叶,可用敌百虫毒饵诱杀,或早晨人工扑杀。

蚂蚁:食主根,严重时成片死亡。可用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浇灌根围;也可用动物骨头诱杀。采收加工播种后或“立秋”前后采收。由于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故应分期采收。当果序总苞呈枯黄时即可采收,剪下果枝,晒干,最后将全株割下晒干,去净杂质,收藏。如久不采收,果实过分成熟,易被风吹落。由于总苞上有许多坚硬的钩刺,采摘时应在早晨和阴天刺软时进行,不致伤手;若晴天采摘,则应带上手套。

采收加工

次年春夏季当种子黄里透黑时将果枝剪下,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后即成商品。根挖出后洗净,刮去黑皮即可菜用,或晒干药用。

5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性味归经

【性味】辛苦,凉。

【归经】入肺、胃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

禁/宜人群

过敏性皮肤炎或者湿疹患者忌食、脾胃虚腹泻的患者应谨慎食用。

炮制方法

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主治功效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

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常与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适用病症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症见咳嗽、咳痰不爽、头痛等,常与荆芥、薄荷、桔梗、金银花等同用。兼便秘者尤宜。

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风疹等

常与荆芥、蝉脱、葛根、连翘等同用。

咽喉红肿疼痛

常与板蓝根、玄参、桔梗、甘草等同用。

化学成分

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种子含牛蒡甙,牛蒡酚(lap-paol)A、B、C、D、E、F、H。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2]

6各家论述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明耳目,利腰膝,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珍珠囊》:润肺散气,主风毒肿,利咽膈。

6.李东垣: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

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牛蒡子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12.《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13.《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14.《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15.《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16.《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泻热解毒。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

药理作用蒸,待有霜拭去用。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肉反出如花状。

抗菌抗病毒作用

牛蒡子牛蒡子水浸液(1:2)在试管内对茧色毛癣茵、同心性毛癣茵、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

芽胞癣茵、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9种致病性真菌有抑菌作用。有资料表明牛蒡子提取物具抗爱滋病病毒(HIv)活性。

降血糖作用

牛蒡提取物对大鼠能显著长时间的降低血糖,并提高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量。正常小鼠以含牛蒡0.25%的饮食或其煎剂代替饮水28d,结果不影响小鼠体内葡萄糖平衡参数,而对链球素糖尿病小鼠,牛蒡可加重糖尿病症状

钙拮抗作用

豚鼠结肠带试验证明.络石苷元有明显的钙拮抗作用.对高钾引起的收缩有抑制作用,PA2值6.60,为常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的1/6,对自发高血压大鼠静注10mg/kg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

对肾病的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氨基核苷引起肾病,腹腔注射牛蒡苷元可抑制尿蛋白排泄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示有抗肾病作用。牛蒡苷腹腔注射对蛋白排泄排泄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但经口给药则有效,推测可能是在消化道内水解成牛蒡苷元而产生抗肾病作用。

抗肿瘤抗诱变作用

牛蒡中分离出一种抗诱变因子.相对分子质量超过30万以上.耐热、耐蛋白酶,对氯化锰处理敏感。

其他作用

牛蒡苷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短暂的降低血压,对离体兔子宫、肠管、运动神经及骨络肌均有抑制或麻痹作用。有轻度利尿、泻下作用。

7药用配伍

1.配浮萍,共奏宣散风热,透发疹毒,祛风止痒之妙用,用治外感风热咽喉肿痛等症,麻疹透发不畅诸症,风热隐疹瘙痒等症。

2.配山药,一补一清,清补合法,故宣肺气,清肺热,健脾胃,祛痰止咳之力增强,用治脾胃不健,肺气虚弱,痰湿内生,停阻气道,以致胸膈满闷,咳嗽气短,喉中水鸡声,身倦乏力等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偏于虚者可用。

3.配连翘,并走于上,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祛风止痒,宣透疹毒之力增强,用治热聚上焦,以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等症,痈肿疮疡诸症,风热痒疹,斑疹等症。

4.配玄参,相须为用,解毒利咽之功倍增,用治外感发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如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5.配甘草,用治肺经风热或肺经郁火,热毒上炎的咽喉肿痛,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6.配薄荷,共奏疏风清热,利咽之功,用治外感风热。

7.配桔梗,疏风宣肺之力大增,可用治外感风热,咳嗽咯痰不利及咽喉肿痛等症。

8临床应用

牛蒡子1、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该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 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若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毒较甚者,可与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 如牛蒡汤;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配荆芥、桔梗、前胡、甘草。

2.用于麻疹不透。该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3.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该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痛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该品配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证,如瓜蒌牛蒡汤;该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兰根等同用,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

4、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5、治疗面神经麻痹:以牛蒡纠偏汤为主,随证加味,每日2次,水煎服。

6、治疗咽喉肿痛:牛蒡子、板蓝根、桔梗、薄荷、甘草。水煎服。

9药方选录

1.牛蒡汤(《证治准绳·幼科》),用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2.牛蒡甘桔汤(《外科正宗》),用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

3.栀子清肝汤(《医部全录·头门》),用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

4.启关散(《普济方》),用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

5.牛蒡解肌汤(《疡科心得集》),用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

6.治头痛方(《方脉正宗》),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

7.治风热瘾疹方(《养生必用方》)。

8.治喉痹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 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9.治咽膈不利方: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牛蒡子植物

(《本草衍义》)。

10.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11.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12. 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13.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14.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15.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16.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3]

10性状鉴别

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直径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显微鉴别

瘦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大小不等的类方形薄壁细胞,壁弯曲,多破裂;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厚薄不匀,细胞壁稍厚,棕黄色或暗棕色,微木化;于棱脊处常有小形维管束。内果皮狭窄,为棕黄色的颓废细胞层,细胞界限不清,为1列草酸钙方晶所充填。种皮最外为1列棚产太细胞,多扭曲,排列紧密,长75-120μm,直径10-30μm,壁甚厚,层纹明显;营养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常颓废不清。胚乳细胞数列,内含脂肪油。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并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

理化鉴别

(1)取脱脂该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h,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2ml,加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则呈蓝绿色。(检查木脂素类)②取滤液2ml,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min,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则溶液呈红色。(检查木脂素类)

(2)取该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10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3份各2ml,置3只试管中,分别加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饿钾试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取该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上一篇:全蝎 下一篇:蛤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