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性寒药物 > 详细内容
黄连
发布时间:2020/11/19  阅读次数:361  字体大小: 【】 【】【

黄连

黄连黄连(2)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湿润之处,属毛莨科黄连属。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黄连也是一种常用中药,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中文名 黄连
别名 川黄连峨嵋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元连、王连、支连、宣连、古连、古勇连。
功能主治 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
黄连族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二名法 Coptis chinensis
亚科 唐松草亚科

1基本介绍

【别名】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1]

黄连【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1.黄连: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2.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羽状深裂3~6对。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2黄连传说

重庆市石柱县盛产黄连,产量居世界的40%,居全国的60%。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等的根茎。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瘌疾,呕吐,热病之热盛火炽所致的壮热烦燥神昏谵语等。至今,在石柱县黄水坝都流传着一个石柱黄连的动人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地说:“我苦等一个人儿,却没等到,也许和我的命一样苦吧!”

老山上的乡亲们得知陶幺女喝了用野草熬的汤痊愈的消息后,都去采挖这种野草来熬汤服用,结果他们的病都痊愈了。但不久,黄连在一次采药中不慎摔成重伤,他带着苦恋去世了,临死前他对陶幺女说:“陶姑娘,我爱你,可我等不到了……”陶幺女为了纪念黄连,表达对他的爱慕之情,便把这种清热解毒,味苦的草药称为“黄连”。

3形态特征

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根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全部基生;叶柄长5-12(-16)cm;叶片坚纸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细柄,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脉被短柔毛。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朵;总苞片通常3,披针形,羽状深裂,小苞片圆形,稍小;萼片5,黄绿色,窄卵形,长9-12.5mm;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长;心皮8-12,离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长6-8mm,具细柄。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4生长习性

黄连是40种大宗中药材之一,而且也是30种名贵中药材之一。一般分布在1200~l800m的高山区,

黄连的图片(20张)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怕高温和干旱。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

5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四川省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 Franch. var.brevisepala W.T.Wang et Hsiao,《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7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禁/宜人群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炮制方法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地理分布

1、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在四川东部。

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栽培。

2、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药名信息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2]

鉴别方法

1、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真伪辨别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辟、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似,为临床上所常用。然而,二药无论从药性及其治疗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则更能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炮制作用

酒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姜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吴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化学研究

根茎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为5~8%,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及木兰花碱等;酸性成分有阿魏酸,氯原酸等。须根含小檗碱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2.9%。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 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 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g  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μg %(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mg%), 随后逐渐减少, 即使重复给药, 每4小时0.4g, 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 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 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 24 小时后仅有微量, 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 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 亦能吸收, 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 尿中亦有排泄, 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 胰、肝次之.大鼠口服, 吸收甚微.注射给药, 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 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机理

①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 抑制钠通道,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③ 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 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特点

  舒张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加大。

② 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 降压时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表现: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

1、阻止K+外流。

2、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3、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抗炎、解热

1、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2、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一、有效成分:小檗碱

二、作用机理

1、 抑制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

2、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并影响其代谢。

3、抑制外钙内流。

药物安全

黄连及Berberine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7中药属性

入药部位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

归经:心经;肝经;胃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禁/宜人群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炮制方法

黄连: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酒黄连:取净黄连,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黄酒12.5kg。

姜黄连:取净黄连,照姜汁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黄连 ,用生姜12.5kg。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每100kg黄连 ,用吴茱萸10kg。

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均不得过 4.0%。

地理分布

1、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在四川东部。

湖北西部和陕西南部有较大量栽培。

2、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南部。

药名信息

黄连、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

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 

品种考证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新修本草》载:“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今湖南澧县)者更胜。”《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据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 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2]

鉴别方法

1、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2、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3、云连: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真伪辨别

黄连与黄芩皆味苦,性寒,色黄,同归于胆、胃、大肠经,皆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治肠辟、下痢等湿热为患之疾,功能有些相似,为临床上所常用。然而,二药无论从药性及其治疗病症来说,又确有所差异。

黄连与黄芩的异同点在于:黄连偏于入心,长于清火解毒,性燥,为心胃之剂,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能调胃厚肠,治湿阻生热,止消渴,解巴豆毒,擅除水火相乱之病及蔓延淹久之证。黄芩则长于清肺热,其性虽寒而不燥、能治热阴生湿,主治烦热而出血者,治气热攻血之出血证及小腹绞痛或小儿腹痛,能安胎及治烫伤火疡等。黄连与黄芩,性相近而又各有专长,故二药配伍则更能发挥协同作用,而清化湿热之效益显。 

炮制作用

酒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姜黄连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以治胃热呕吐为主。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吴萸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以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为主。如用于治湿热郁滞肝胆,嘈杂吞酸;治积滞内阻,生湿蕴热,胸脘痞满,泄泻或下痢。

化学研究

根茎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为5~8%,尚含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及木兰花碱等;酸性成分有阿魏酸,氯原酸等。须根含小檗碱可达5%;黄连叶含小檗碱1.4%~2.9%。

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吸收、分布、排泄 小檗碱口服不易吸收.肠外给药, 吸收入血后迅速进入组织, 血浓度不易维持;人类口服0.4g  盐酸小檗碱后30分钟血浓度为100μg %(体外杀菌浓度大约为20mg%), 随后逐渐减少, 即使重复给药, 每4小时0.4g, 血浓度亦不见增高.在体内, 几乎所有组织均有小檗碱的分布, 而以心、肾、肺、肝等为最多.它在各组织中贮留的时间甚为短暂, 24 小时后仅有微量, 主要在体内进行代谢, 也有少部分(6.4%)经肾排出.兔口服后, 亦能吸收, 并能在血中停留72小时, 尿中亦有排泄, 组织中以心脏中浓度最高, 胰、肝次之.大鼠口服, 吸收甚微.注射给药, 则主要进入心、胰、肝、大网膜脂肪;24 小时后仅有胰、脂肪中仍可查见相当量的小檗碱.仅少量(1%)自尿排出.

抗病原微生物

抗菌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

抗病毒作用 抑制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

抗原虫作用 体外抑制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锥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影响

1、抗心律失常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机理

①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② 抑制钠通道,减慢传导,消除折返。

③ 抑制钙离子内流。

④ 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细胞膜。

2、降压作用

有效成分 小檗碱。

作用特点

  舒张压下降明显,脉压差加大。

② 无快速耐受现象。

③ 降压时肢体和内脏容积增加。

作用机理 竞争性阻断α-受体,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

3、正性肌力作用

有效成分:小檗碱。

作用表现:心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且强心作用不受利血平心得安酚妥拉明和切断迷走神经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

1、阻止K+外流。

2、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

3、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

4、降低心肌耗氧量。

解毒作用

对抗细菌毒素,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溶血素效价,降低大肠杆菌的毒力。

抗炎、解热

1、 抑制多种实验性炎症,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抗炎机理与刺激促皮质激素释放有关。

2、 解热作用与抑制中枢PO/AH区神经元cAMP的生成有关。

抑制血小板聚集

一、有效成分:小檗碱

二、作用机理

1、 抑制血小板内TXA2的生成。

2、抑制血小板膜释放花生四烯酸,并影响其代谢。

3、抑制外钙内流。

药物安全

黄连及Berberine口服治疗量相当安全,小鼠腹腔注射Ber  LD50为24.3mg/kg。

上一篇:淫羊藿 下一篇:大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2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