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
(二)气功养生术与总体统一的辩证思维
总体统一的辩证思维是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张岱年说:“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确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观点,一为总体观点,二为对立统一观点。”12我国古代哲人有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提出过诸如“阴阳互化”、“一物两体”、“美丑相依”、“有无相成”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观点,只不过在他们那里,辩证思维一般被叫作“执两用中”、“观复反衍”、“穷变通久”……
“执两用中”是儒家的说法。《论语·子罕》曰:“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中庸》亦曰:“执其两端,用具中于民。”“两端”即两方面。朱熹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大小,厚薄之类。”(《四书集注·中庸章句》)只有对事物的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兼解俱通,才能不偏不倚,持平用中。“观复”、“反衍”为老庄所倡。《老子》有言:“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是事物在运动中不断地向对立面转化,所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庄子则把对立面的转化称为“反衍”。他说:“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庄子从反衍的观点出发,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认识活动中的矛盾现象作了深入细致地观察,提出了许多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如是非、死生、有无、虚实、大小、成毁等等。《易传》中的辩证思想则更为丰富,它既讲“变”,又讲“通”。《系辞上》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下》又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果用《易传》所说的“通变”来概括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特征,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要数气功养生最为突出。因为气功修炼必须遵循阴阳学说,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来辩证施功。
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
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炼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炼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
按性别及体型的阴阳施功
就性别而言,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特殊功能,故妇女炼功与男子炼功虽有共同之处,但也要注意不同之处。《女丹经》所论炼功方法,就是根据妇女阴阳气血的特殊性提出的。再就人体类型而言,“有太阳之人,有少阳之人,有太阴之人,有少阴之人,有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黄帝内经·灵枢·通天论》)因此,在炼功方法上,应根据各人的阴阳差异而施功。
按人体经络的阴阳施功
人体的十二经脉中,有六阳经和六阴经,任脉为阴经之海,督脉为阳经之纲。行小周天功法时,除应注意昼夜之阴阳差别外,还应按人体经络阴阳不同而辩证施功。《养真集》曰:“任督若通,百脉皆通,故‘迸阳火’、‘退阴符’而行河车转运之法……久久纯熟,气满三田,上下交泰,即所谓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可见,按经络阴阳不同而施功是极其重要的。
按病情的阴阳不同施功
病有万端,概而言之,则不外阴阳,其症状表现多为寒热虚实。炼气功亦当本乎阴阳学说,按《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原则而辩证施功。陈继儒《养生肤语》言:“却病之术,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夫以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功夫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闲息,用意生火以温之。此四法可为治病捷径,胜服草木金石之药远矣。”
按呼吸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呼吸的锻炼(调息)是气功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呼吸锻炼亦当按其与阴阳的关系而辩证施功,以便能使其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法则而强身治病。《长生胎六神用经》说:“鼻吸清气为阳,口吐浊气为阴……夫自修之道,能出入阴阳,合其真矣。”《读法点晴》也说:“吸机之阖,我则转而至乾(上),呼机之辟,我则转而至坤(下)。”这些方法能调整控制气机,使之合乎阴阳升降出入的自然法则,从而保证真元之气、荣卫之气、脏腑之气及经络之气的运行都能合乎生理要求和病理的转变,这对防病治疾、强身健体都有良好的作用。
按动静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气功有偏于静的内功,其动为“静中动”;有偏于动的外功,其静为“动中静”。动静的合适与否,对人体的阴阳影响很大。“阴生于静,阳生于动”,对炼功者来说,阴盛阳虚的人,应该偏重于炼动功;阳盛阴虚的人,则应该偏重于炼静功。这只是简单的道理。若进一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变化关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阴阳应象大论》引邵子注释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故阴阳之理,极则变生。”阴阳变生之理对辩证施功非常重要,炼功必须动静适中、阴阳无伤,才能得其效益。
按存想与阴阳的关系施功
“存想”是指炼功时,用意念控制、引导气,从而发挥人体潜能,便自身的生理机能和病理状态得到改善。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气功至妙要诀》说:“阳时用阳气,存想在阴冷病灶部位;阴时用阴气,存想在火热病灶部位。”《文始真经》说:“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李热《养生醍醐》也说:“人心思火则体热,水则体寒。”这些都说明了存想结合阴阳关系施功可以引起生理的特殊变化。
综上所述,气功养生无时无处不遵循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总结气功养生活动中辩证施功的法则,不仅对气功理论研究和修炼活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特征。
(三)气功养生术与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农业。农业生产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要求尊重日常经验。那些能从一朵云彩推测天气,从一颗嫩芽估算年成的经验丰富的老农倍受人们的尊敬。“农夫式”的经验智慧,绐传统文化着上了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使之形成一种以经验为特征的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导出它们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中国古代类比思维方式运用得很广泛,初民“万物有灵”的观念,就是以自我类比作为出发点而产生的。“以类族辨物”是《周易》考察事物,建立体系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成为影响深远的思维定势。《吕氏春秋》认为,事物同类可以互相感应,所谓“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董仲舒进而提出“人副天数”的观点:“求天数之微,莫若于人。人之身有四肢,每肢有三节,三四十二,十二节相持而形体立矣。天有四时,每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尽而岁月终矣。”这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在五行生克的理论模式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古人从生活中归纳出万物可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原素,又从植物可以生火,火尽必有灰烬,土里埋藏着金属,金属又能炼成液状,水又可以滋润植物等日常经验中,得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一种“五行相生论”。反之,水来土挡,木耜掘土,刀斧凿木,火能熔金,水能灭火等生活现象,又启迪古人产生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五行相克论”。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类别组织事物,使其由无序走向有序,也可以由此及彼、由微知著地揭示事物的类型及其关系。
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与古代气功养生术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所谓“鱼能吐纳而化水则不死,人能吐纳而化气则长生”(《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在这种类比推导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古人创编了“周天功”和“导引法”。
1、周天与周天功
“周天”一词原为古代天文学术语,指观测者眼晴所看到的天体上的大圆周。这个大圆周又叫“黄道”,被划分为360度,太阳位于这个大圆周上,每天向右移动一度,一年移完一周,这就是一个大周天。另在黄道两侧的8度内,为黄道带,布列着其他星宿,并在其上向左运行,一日一夜为一个小周天。孔颖达说:“凡二十八宿及诸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为一周天。”(《礼记·月令疏》)
古代道士将人体内气运行与天体星日运行进行类比,由此创立了内丹气功功法--大周天与小周天。丹书中首先使用“周天”一词的是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其中写道:“关键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最早用“周天”比喻炼丹周期的则是晋代葛洪,他在《大丹问答》中说:“运火一昼夜,象一周天。”后来“周天”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内丹学。唐代施肩吾《钟吕传道集》有言:“用周天则火起焚身。”到元代,内丹周天功又被分为大周天与小周天。陈冲素《规中指南·坎离交垢》章曰:“夫坎离交垢,亦谓之小周天,在立其百日之内见之。”《乾坤交垢》章又曰:“夫乾坤交垢,亦谓之大周天,在坎离之后见之。”
小周天,又称子午周天、取坎填离、坎离交媾、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玉液还丹等,是内丹功法中的第一阶段,即炼精化气的阶段。《天仙正理》说:“小周天是炼精时火候之一总名也。”炼此功时,内气从下丹田开始,逆督脉而上,经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再沿任脉而下,过上中下三丹田和上下鹊桥,完成一个循环。由于炼精化气阶段的内气感受只走任督两脉,范围较小,故称小周天。大周天,又叫乾坤交媾、卯酉周天、金液还丹,是内丹功法中的第二阶段,即炼气化神的阶段。它是在小周天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内气流走的路线除了任督两脉外,还要扩大到整个奇经八脉,其范围较广,故曰大周天。
2、五禽与五禽戏
古代气功导引术实际上就是模仿动物动作的保健体操,它正是在类比推导的联想思维中产生的。在古人看来,某些长寿的动物之所以能活得久,与它们的动作大有关系,那么人要想延年长寿,也可以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葛洪《抱朴子·对俗》记载,东汉时颖川人张广定,因避战乱,将一个四岁的女儿丢在村口的一座古墓里,并给她留下几个月的水饭。三年后,时局平定下来,张广定回到故乡准备替他女儿收尸,可是等他来到墓旁,却发现女儿安然无恙地坐在墓内。原来,这个小女孩吃完了父亲留给她的食物,非常饥饿。后来她发现墓里有一只大龟,“伸颈吞气,试效之,转不复饥,日月为之,以至于今”。《艺文类聚》卷七十五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例子,说是魏晋城阳有个叫郄俭的人,小时候一次去打猎,不小心堕入一个空墓穴中。他在里面饿得不得了,不久看见墓穴中有一只大乌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俯或仰”。他平时听说过乌龟能导引,于是就模仿乌龟的动作,很快就不再感到饿了。郄俭被人救出墓穴后,继续练习导引行气,传说“竟能咽气断谷。魏王召置土室中,闭试之,一年不食。阈色悦泽,气力自若”。后来道经中常引用这两个例子作为导引行气、辟谷长寿之术的依据。三国时名医华佗所创立的“五禽戏”根据也在于此。
华佗既是著名的医学家,又是杰出的气功师。他医术高超,精通养生之道。据说他百岁之龄,犹有壮容,以至时人以为仙。华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贡献有两个,一是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一是创编了导引术“五禽戏”。《三国志》记载,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朽的经验常识,模仿五禽的动作,创编了一套健身体操--五禽戏。他告诉弟子关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五禽戏的效果如何呢?书中曰:“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可见,五禽戏确实是--套行之效的养生健体的好功法。
(四)气功养生术与观物取象的象征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象征性,象征性思维同属于类比推导的范围。荣恪说:“象征的意义在于:试图用类推法阐明仍隐藏于人所不知的领域,以及正在形成的领域之中的现象。”
由于象征性思维在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运用,深融于传统文化的机体之中,因而成为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之一。
象征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具体物象或直观表象为工具,来认识客体表达思想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起源于原始时代。当代心理学家认为,原始人类的思维十分接近于儿童的思维,他们的头脑中只存在特定的具体物象,所使用的词也都是他们所接触到的实物记号。尽管如此,象征性思维在人类进化史上还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毕竟是一种思维,而且这种思维标志着原始人类已经具有简单的类推和联想能力。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怀特说得好,“正是象征,它把我们类人猿的祖先转变为人类,并使他们具有人的特点。只是由于使用了象征,所有的文明才被创造出来并得以永存。”
中国古代的象征性思维在殷周之际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周易》中“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发展的标志。16《周易》是通过“观物”来“取象”的。《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阐述了由天地万物到阴阳八卦的产生过程。“物”是自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象”是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摸拟、概括,从“物”到“象”经历了“观”和“取”两个阶段。《周易》中的“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卦象,一类是爻象。这两类象都是经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征性思维来完成的。阴阳爻象取象于男女两性的生殖器,是“近取诸身”的产物,也体现了初民生殖崇拜的习俗;八卦卦象则是体察自然,“远取诸物”的结果,是古人对八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事物的模拟。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4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31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