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知识 > 了解疾病 > 详细内容
腰椎病相关知识
发布时间:2020/11/10  阅读次数:250  字体大小: 【】 【】【

  

腰椎病相关知识

听听教授们说腰突症不手术的理由

北京刘先生,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突症)先后两次手术,腰腿痛却越发严重。经拍片复查,除腰椎呈术后改变外,未见明显异常,确诊为盘源性疼痛,经中药内外合治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步履如常。

  天津陈先生患腰腿痛寸步难行,当地及北京三家医院均确诊为多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并发弥漫性腰椎管狭窄及腰椎骨质增生。他因惧怕手术前来就医,经采用中药内外合治3个半疗程后,症状全消,现在已可连续步行数小时。

  手术治疗远期疗效不理想

  腰突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自限性或自愈性疾病,约80%~90%的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获满意疗效,只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除马尾神经损害持续加重的患者外,腰突症均应以非手术治疗为首选。但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的状况却很普遍。这种过度治疗,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增加了病人的手术痛苦及经济负担,还导致手术失败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应予关注。

  据统计,腰突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有21.5%~40%的病人仍有程度不同的腰腿痛症状。国外有学者对青少年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进行了疗效观察,在长达45年的随访期内,72例中竟有20例,即高达28%的患者需再手术。国外专家对腰突症手术切除的适应症、方法学和并发症进行了大量文献回顾分析,他们发现,腰突症患者手术治疗后,虽能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扩大狭窄的神经根管,近期疗效是显著的,手术的优良率可达75%~95%,但远期疗效与非手术治疗及本病的自然病程相比,则无多大优势。那么,手术效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要从腰突症的病因谈起。

  手术无法消除引发腰突症的根本原因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认为突出的椎间盘或骨赘等机械性压迫是造成神经根疼痛而导致腰突症的主要原因,即机械性压迫学说是腰突症的病因。但该学说却无法解释:①在正常人的一生中,很多人会出现腰椎间盘变性、突出等腰椎退变。有专家通过CT研究发现,30%的正常人可有腰椎间盘突出,而无任何症状。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腰突症病人的病变组织结构或形态学改变的程度,与腰腿痛程度的轻重和失能状况并不呈正相关,有些虽有大块髓核突出,却没有神经根症状,即无症状性腰椎间盘突出(ALPH);而另有些人虽无髓核突出征象,却有严重的神经根性疼痛症状。②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变,一旦出现便持续存在难以逆转,而神经根性疼痛却经常波动,并有较长的无症状的间歇期。③近年研究发现,椎间盘突出后,如果仅是对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患者往往只会出现感觉方面的异常,而不会出现疼痛等临床症状。只有当神经根周围出现炎性充血、水肿后方可出现疼痛症状。4临床上一些神经根压迫性疼痛,在未解除压迫的情况下,仅经保守治疗亦可治愈或缓解。这些说明,人们一度对腰突症的病因认识过分简单化了。

  炎性病因学说值得重视

  那么,腰突症导致腰腿疼痛的确切原因是什么呢?腰椎间盘自胚胎发育成熟后,血管即退化而无血供,椎间盘被纤维环包裹与血液循环隔绝而具备自身抗原的基础。1965Bobechko等提出髓核突出前一直与人体内其他组织隔绝,因而具有自体免疫异物特性。Geha等认为,当退变或外伤导致椎间盘抗原成分进入血循环后,即可通过抗原、TB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产生自身免疫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异常,引发根性炎症而致痛。另有学者对腰突症的发病机制做了大量基础研究,认为炎性介质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髓核抗原等椎间盘致炎物质,都可随着椎间盘退变或突出而逸出到硬膜外腔,引发局部或全身免疫性反应,导致持续性疼痛。这种由椎间盘逸出的炎性物质所引发的疼痛称为盘源性疼痛。这就解释了腰椎间盘突出或只有椎间盘变性而无突出的患者,只要有致炎物质逸出,均可出现临床症状的现象。因此,这些引起腰突症的化学物质,对神经纤维的刺激,可能比单纯的机械性压迫更为重要,可能在腰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腰突症的炎性病因学说,是导致腰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单纯切除椎间盘不能消除临床症状的根本原因。这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对腰突症的非手术治疗,产生了重要提示和积极影响。

  手术失败原因复杂

  当然,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主要原因外,还有其他因素:

①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约占腰突症病人的10%~20%,可导致术前椎间盘定位不准确,或多间盘突出手术时遗漏。

②术前并发症的漏诊。约有66.6%的腰突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侧隐窝狭窄,椎间小关节增生,韧带肥厚及钙化,甚至是腰椎管狭窄。手术虽然摘除了压迫刺激神经根的髓核,但往往顾此失彼,未能解除侧隐窝、椎间孔、椎管狭窄等对神经根的持续压迫刺激,即神经根的卡压因素并未完全解除。

③如不严格掌握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对复合型复杂性腰突症施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髓核溶解术和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等非传统术式,这些手术虽比传统的手术创伤小,但不能解除侧隐窝等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这也是手术失败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4椎板切除术后,造成的局部损伤要通过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而不是解剖结构的重建。故纤维瘢痕是椎板切除术后的必然产物,这可导致切除部位的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大量的瘢痕使硬膜和神经根周围的组织、骶棘肌粘连在一起,牵拉、压迫刺激神经根而引发术后症状。近年研究发现,尽管再次手术虽能松解粘连、切除瘢痕,但术后36个月粘连和瘢痕重新产生,最终大多数患者腰腿痛的症状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

⑤由于椎间盘突出物的长期压迫刺激,使神经根粘连、变性和萎缩,导致术后感觉减退、下肢或足趾麻木不能缓解。

⑥病变椎间盘切除后,使脊柱生理重力平衡失调,而诱发另一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因此,手术治疗腰突症不是最佳选择。

九招护腰秘决

腰部是运动中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不论是健康人的腰部,还是已经受伤但尚未出现症状,或者已有多种疾病的腰部,都需要经常进行锻炼。腰部是运动中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不论是健康人的腰部,还是已经受伤但尚未出现症状,或者已有多种疾病的腰部,都需要经常进行锻炼。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护腰的方法:

  1、不论平时或持重时均应减少弯腰。因为向前弯腰时腰间盘后移,若反复弯腰,一旦保护髓核的纤维环磨损,可能发生透明变性甚至断裂,特别是在后外侧的薄弱处。健康的椎间盘能将上部体重均匀地传至下位椎体面上,在身体垂直运动时起着缓冲震荡的作用。有时如果必须做弯腰动作,这时可以用弯膝下蹲动作来替代,简单讲就是尽量弯膝不弯腰。

  2、腰部要正确用力。俗话说立柱顶千斤,举重运动员能负重举起超过自身体重数倍的重量,就是利用了正确的技术。举重时,背肌用力使腰柱挺直,腹肌收缩后下蹲,腰部始终处于直立状态,收腹挺胸,这就是安全姿态。在坐姿时,腰部不能空,要紧靠椅背或用靠垫以使腰部直立,尤其对于长期坐着工作的人,不能让腰间盘后移,如司机、办公室人员等。

  3、腰部要保暖。时值寒冬,不能为追求时髦而少穿衣服,甚至露腰。温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伤部恢复,风和冷是物理刺激,它使血管收缩,血流减缓,尤其是吹过"过堂风"后,容易刺激神经,引起疼痛,特别是有伤病的部位,容易旧病复发。

  4、腰带保护。腰带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保暖,其二是支持腰部。如果自己感到腰部无力,还是早用为好。腰带可以自己做,用旧棉布或内衣缝制,也可去商场购买,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适合自己体形的来使用,尤其应以柔软、舒适为佳。

  5、多做令腰部感到舒适的动作,不做容易伤害腰部的动作。如果感到某个动作或姿势使腰部重力加大或加重疼痛,就应立刻停止,否则就容易造成病痛。有人在锻炼时,长时间总是做一些不符合生理的动作,本来是想锻炼身体,其实适得其反。比如常见的压腿动作,特别是幅度较大的时候。

  6、用双手自行从上而下捋一捋、顺一顺,可以安抚腰部神经,放松腰部肌肉,消除疲劳,减轻疼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7、为了对抗使腰间盘长期受压的重力,可以双手努力向上提升,也可以把住门框或单杠、双杠,放松腰部,身体向下沉,来回晃动、抖动、扭一扭,即使不离开地面也可以,简单地说,就是伸一伸、拉一拉、沉一沉、晃一晃。

  8、任何一种姿态在保持长时间不变以后,都容易伤腰,因为固定的肌肉群在用力,而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容易使之疲劳,而疲劳是劳损的潜在因素,所以隔一段时间就需变换一下姿势,稍作休息,其间能做做放松各关节的运动更好。

  9、用上肢提拉或甩物时,腰部决不要放松,有时只要轻轻一甩,就可造成腰间盘突出。当腰部用力时,要屏住气,这时腹肌要同时收紧,支撑腰部肌肉,这样就有效保护了腰部。简单说,就是用力时要屏住气。

卧床休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什么重要意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与身体的负重及关节的运动密切相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后,负重及挂接的运动可加重髓核的突出,加重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卧床休息可以避免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病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肌肉痉挛形成的张力对突出椎间盘所形成的挤压,突出的髓核也就随之脱水、缩小,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有利于水肿的吸收。因此,卧床休息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腰椎的活动及浮肿,使突出的椎间盘趋于还纳,水肿趋于吸收,症状得到缓解,并利于手法的实施。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卧硬板床休息是最基本、最必需的治疗方法,无论接受那种治疗方法,都要注意卧硬板床休息。对于腰椎间盘膨出的患者,在复发症状较轻的情况下可单纯采用卧硬板床休息的方法来治疗。患者可仰卧于床上,腰下垫一叠起呈方块的棉被,使躯体呈一弓形,身体放松,持续5分钟,然后俯卧或仰卧休息,可有效地促使椎间盘还纳、变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我们的腰椎?

腰痛是腰部受到积累性损伤的早期信号,长期慢性腰痛者大约有35%最终可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或者腰椎骨质增生症。因此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如何保护我们的腰椎显得尤为重要.

1.腰部长期承受超负荷的应力是引起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因此,这类人员平常应当加强对腰部的正确使用和保健。注意工作时腰部的正确姿势;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防止腰部受到外伤及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加强腰部肌肉锻炼。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缓腰部肌肉和椎间盘的劳损。

2.另外,弯腰搬重物、弯腰抱小孩、突然扭转腰以及在弯腰情况下强力后伸等动作都有可能损伤腰部的肌肉以及腰椎间盘。因此,如果搬抬重物时应当屈膝下蹲,身体向前靠,使重力分担在腿部肌肉上,减轻腰部的负担;同时,应当逐步加大用力,防止腰部的突然受力。这对于那些很少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尤其应当注意。

3.  已经有腰痛症状者,应减少工作量,适当休息;腰痛症状较重、发作频繁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休息,而且,最好能够卧床休息。

4.  应避免长时间看电视。在较小的居室内,不宜将电视机放得过高,而自己坐在矮的凳子上看电视,这时腰背部后凸,头颈向后仰,对颈椎及腰部都是不利的。看电视时最好坐在沙发上或者靠背椅上,腰部也尽量放一个垫枕,顶住腰部。每天看电视结束时,应当以腰部不至于疲劳酸痛为宜。

5.睡觉的床铺应当选择硬板床或者在木板床上放较硬的席梦思等弹性卧具,睡觉时的姿势以双下肢稍屈曲位,以侧卧位为好。

什么叫做腰椎管狭窄症?

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狭窄,致马尾和神经根受压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我们所讲的病发性椎管狭窄主要是后天性椎管狭窄是由于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从而导致椎管狭窄的发生。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分别是什么?

根据病因不同,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又称先天发育不良与畸形或特发性腰椎等狭窄,继发性又称后天性椎管狭窄,多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以及关节退化变性或脊椎滑脱外伤性骨折脱位,骨炎、肿瘤、血肿等,其中最主要常见的是退行性椎管狭窄。

早期,由于椎间盘退变,髓核脱水,膨胀力减低,使黄韧带及关节囊松弛,导致脊柱不稳定,产生假性滑脱,引起椎管腔狭窄。

晚期,可继发椎间纤维环向后膨出,后纵韧带肥厚、骨化、后缘增生、关节囊肥厚、关节肥大、黄韧带肥厚骨化,无菌炎症水肿,肿胀致使管腔容积减少,正常腰椎管矢状径均为15mm以上,横径在20mm以上,根据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①全椎管狭窄,②侧隐窝管狭窄,③神经根管狭窄3种。

椎管狭窄的原因有哪些?

骨质增生:  在各种反复劳损或者损伤刺激等不良因素作用下,椎间盘容易被压缩而丧失其正常的高度,椎体间距离缩短、脊椎骨前后的韧带因此而变得松弛,造成椎体之间的不稳定,相互之间活动过度,这样更进一步加重了椎间盘的劳损;同时,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后,时间一长,易于出现椎体边缘的骨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引起椎管前后呈不同程度的狭窄,为临床上常见。颈胸椎管狭窄可压迫脊髓,腰椎管狭窄压迫局部硬膜襄均可出现下肢临床症状。

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椎管狭窄本身就可引起较顽固的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黄韧带肥厚:  由于椎间盘退变、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可以使关节突关节活动过度而出现不稳定,以致关节突的骨刺形成;另外,黄韧带也可因过度牵拉而变性、肥厚、弹性减退,肥厚的黄韧带可突向椎管内,也可导致椎管容积变小。

后纵韧带骨化:  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面有后纵韧带附着,其韧带骨化后,由于体积增大,可使椎管前后径狭窄。损伤移位、碎骨块:  腰椎骨折脱位后,移位的骨质与新生骨,可造成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

腰椎椎管狭窄:

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性,步态不稳,行走困难,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出现大小便异常,性生活障碍,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

颈椎椎管狭窄:

一般除表现为颈痛,头痛,头晕,肩臂放射痛等症外,还可能出现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性,步态不稳,行走困难,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甚至到胸部而出现束带感,同时也可有上肢手麻木,手指不灵活,麻痛等。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

胸椎椎管狭窄:

一般为慢性腰背痛,单侧或双侧下肢进行性麻木、胀痛、无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麻木多从脚部开始逐渐向上面发展,严重时胸腹出现束带感,大小便异常,截瘫等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为腰痛、腰胀、腰紧束感。随着疾病的发展,腰部的症状减轻甚至消失。并出现下肢麻木、疼痛、无力、发凉、皮肤感觉减退、甚至肌肉萎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路50-100米后必须下蹲或弯腰休息一会方能继续行走,行走一段路又出现跛行)。后期则会出现下肢、腿部肌肉萎缩、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等症状。

腰椎管狭窄好发于第几腰椎?

由于腰椎管狭窄是由于腰椎长期反复劳损退行性病变的结果,因此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腰4-5间盘和腰51间盘易于退变,因而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也多见于这两个椎间隙,某些老年人由于腰椎广泛劳损退变,可以出现多个节段的椎管狭窄,神经受压。不同部位的椎间盘的局限突出或者广泛膨出、椎体后缘和关节突的骨刺以及肥厚的黄韧带,可以引起腰神经根管狭窄,压迫腰神经根;某些病人由于腰椎退变后,椎骨之间活动度过大,也容易压迫或刺激腰神经根;还有些病人腰椎活动度过大,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退变性腰椎滑脱。上述原因由于都是由于腰椎退变后刺激或者压迫腰神经根,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临床上都称之为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什么能骑车却难步行?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普遍反映这样一个问题,每步行几十米,就会感到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需要蹲下来休息一会才能够缓解疼痛,继续步行。再走,再疼痛,再休息,  但骑自行车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疼痛。这是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症状,除了间歇性跛行之外,还有腰部后伸受限、疼痛,并有主诉症状重,客观检查结果轻,二者不相符合的特点。患者向医生诉说病情时,总是说行走或后伸时腰痛得厉害,但医生检查时又没有发现明显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什么能骑车却难以步行?这是因为人步行时腰椎处在伸直状态,椎管腔相对狭窄,加之下肢运动使椎管内组织充血水肿,从而压迫马尾或神经根而产生下肢无力、麻木、疼痛;骑自行车时,腰部处于前屈状态,此时腰椎间盘隙后方增宽,腰椎管腔扩大,没有压迫刺激情况,所以症状也就不会出现。

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如何?

临床所见的严重腰腿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不少是椎间盘突出合并有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少数系单独由腰椎管狭窄引起。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和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均在腰椎退变基础上发生,腰椎间盘突出后又进一步促使退变过程加速。因此,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是经常相互伴随发生的。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常见的有哪些并发症?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虽多数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远期效果难尽人意,术后常见并发症有:

(1)  感染。术后可见手术切口感染还可能发生椎间隙感染。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神经痛和腰腿痛症状消失,514天后发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痛苦很大。

(2)  神经损伤。手术中在硬膜外或硬膜内都有可能损伤神经根。

(3)  大血管损伤。最常见的是经后路手术时损伤腹后壁大的血管损伤。

(4)  粘连与瘢痕。手术部位的神经根与椎板切除后硬脊膜的暴露部分常发生粘连与瘢痕,会留有腰痛或神经根放射痛。椎管后壁骨缺损处瘢痕组织增生、粘连导致术后再狭窄;血肿机化、粘连及钙化,往往导致神经根管再度狭窄。

(5)  脊柱不稳。部分病人术后腿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 。

(6)  脏器损伤。血管损伤时可能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膀胱、输尿管或小肠等。

(7)  脑脊液瘘或脊膜假性囊肿:  脑脊液瘘多在术后第34天时发生;硬脊膜假性囊肿多在术后几个月内出现腰腿痛,在手术疤痕处或腰骶部有球形囊样物与硬膜粘连。压迫囊样肿物,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与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疼痛如何鉴别?

坐骨神经痛与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疼痛还不一样:前者痛感更加明显,后者是无力与麻木感更明显,并且在弯腰或坐下时感觉舒服,而站立时却比较容易产生麻木感。

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初期为腰背部酸痛,逐步痛会从腰背、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跟足背处,呈持续性、烧灼或钻刺样疼痛,夜间尤甚。而如果只有背痛,痛到臀部,没有延伸到小腿和脚就不算坐骨神经痛,通称为下背痛。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2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