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博览 > 糖友参考 > 详细内容
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还高!这些情况你考虑过吗?
发布时间:2025/8/19  阅读次数:0  字体大小: 【】 【】【


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还高!这些情况你考虑过吗?

很多糖尿病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不是吃饭后血糖应该更高吗?为什么我的空腹血糖反而比餐后血糖还高?

其实,这种情况在糖尿病人群中并不少见,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可能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怎样的?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10小时后,早餐前测得的血糖值,可反映夜间用药效果及胰岛素分泌情况。正常范围为3.9~6.1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从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得,应<7.8mmol/L

值得注意的是,60岁后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每增10岁,空腹血糖升高约0.11mmol/L,餐后血糖升高0.441.11mmol/L

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会比空腹血糖高,因为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之后,胰岛素帮助身体把葡萄糖运送到细胞中,血糖逐渐下降。

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就可能要警惕一些特殊情况了。

7大常见原因,你属于哪种?(附应对策略)

胰岛素抵抗   :身体对胰岛素“没感觉”

如果你的胰岛素作用变差,即便胰岛素分泌正常,身体细胞也不容易利用它来降低血糖,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情况更常见。这时,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加,帮助控制了餐后血糖,但夜间或清晨血糖仍然偏高。

对策:

控制体重,适当减肥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加强运动,比如餐后散步30分钟

胰岛素分泌迟缓:身体“慢半拍”

有些患者的胰岛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的高峰出现在下一餐前,导致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高。

对策:

合理用药,如二甲双胍或促胰岛素分泌药物   (需医生指导)

少食多餐,避免胰岛素分泌错配

降糖药作用不匹配

不同的降糖药作用不同,有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有的作用在空腹血糖。如果你的降糖药只控制了餐后血糖,而空腹血糖没有管理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对策:

监测6次血糖(三餐前+三餐后),需要和医生讨论是否调整药物

“黎明现象   ”:清晨激素作怪

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晨起床时血糖升高,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而是体内的“升糖激素   ”在作祟(如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这些激素在凌晨分泌,导致清晨血糖升高,而餐后血糖可能正常。

对策: 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观察晚间血糖变化,若夜间血糖平稳但清晨上升,可适当调整晚餐饮食,避免高碳水摄入。

“苏木杰”效应:“反弹性高血糖”

如果夜间发生了低血糖,身体会自动启动“反击”机制,释放大量升糖激素,导致清晨血糖飙高。

对策: 使用CGM监测夜间血糖,调整晚餐或睡前加餐,避免夜间低血糖,减少血糖反弹风险。

避免睡前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过大

饮食与运动的影响

如果餐后吃得少,或者运动过量,血糖会快速下降,造成餐后血糖低于空腹血糖。

对策:   合理搭配饮食,避免低血糖

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低血糖

其他疾病影响

糖尿病胃轻瘫   、肝病、胃切除术后,甚至熬夜、劳累、失眠,都会影响血糖调节,使空腹血糖高于餐后血糖。

对策: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波动

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高热量食物

  

睡了十个小时还睡不醒?可能是你的血糖在作祟!

如果你跟诺诺一样—— “闹钟响了八遍,眼皮还是睁不开?” “周末补觉10小时,周一依旧疲惫不堪?”   图:深圳卫健委 这可能与睡眠质量无关,而是上班血糖波动正在干扰你的能量代谢系统。

  血糖异常波动:影响睡眠的潜在因素 假如你像诺诺一样,在睡前嘎嘎炫了一包薯片、饼干或者是奶茶, 这些食物就会刺激血糖快速上升, 导致胰岛素大量分泌,引发反应性低血糖(血糖降至正常值以下), 导致盗汗或饥饿惊醒。 不仅如此,根据Nature Medicine研究显示,含糖饮料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每年甚至 “杀死” 34 万人[1] 2020 年全球 220 万新增糖尿病(占 9.8%)、120 万心血管病(占 3.1%)归因于含糖饮料,导致 34 万死亡(8 万糖尿病 + 25.8 万心血管病),相当于每 13 1 人因含糖饮料患病。 如果你在白天的时候也忙着吃包子、米饭这些高GI饮食,那么恭喜你,又触发了犯困开关。 GI 饮食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色氨酸进入大脑转化为 5 - 羟色胺(情绪调节),其代谢产物可能引发饭后困倦[2]

需警惕的饮食模式与科学解析   ⚠️三诺讲糖小tips - 西瓜虽GI高(72),但升糖负荷(GL)低(每100g仅含6g碳水),每日摄入≤200g对血糖影响较小。 荔枝含次甘氨酸A,通过抑制脂肪酸β-氧化和糖异生   途径,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引发低血糖。空腹大量食用可能引发低血糖(“荔枝病”),儿童需尤其谨慎。

改善血糖波动的科学策略   长期疲倦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代谢异常信号。建议大家及时监测血糖情况,通过饮食结构调整(低GI膳食)、规律运动与医学咨询综合管理血糖。   高危人群(BMI24、糖尿病家族史)推荐每年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养生保健网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正商世纪港湾24-11-81  

 电子信箱:rnjyxx@126.com   QQ929300821  

copyright 2009-2025  中网 ( zw78.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ICP09031998